与此同时,作者对站在我们面前的叙事人的暧昧态度和对政治要求的刻意奉迎也使阅读活动越来越成为背负十字架的沉重行为。人们不明白,章永璘的政治及灵魂的表现何以会是如此出色,他的形象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半个人”或是完人、全人的区别,他似乎早就洞悉了人世间的兴衰际遇和悲欢离合,除了男人的自尊和本能外,他似乎早已不为生活所宥,灾辱不惊,好像心中随时都已装进了一个永恒,随时都应合着时代的心声。
故事的内涵看过《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之后,有种欲罢不能的感受,太紧张了,太贴近皮与肉了。那种痛楚,仿佛是我自己在亲历那场长久的纠缠,自我与自我,人与人,男人与女人,丈夫和妻子。章永磷与黄香久,都是凄惨的。当卑微的生命为了获得一点温暖走在一起,同时又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互相折磨对方,出于真心的爱与出于真心的恨正如男人与女人纠缠在一起,撑涨了你的脑袋。最让人揪心的在于黄香久饱寒真情的怨言,那刻毒中激情澎湃的爱,让人不能不荡气回肠啊。
张贤亮用浪漫与写实与写实手法交织,将刻骨铭心的伤痛转化成为普遍的人性体会。精湛独特的叙事手法,领人进入高潮迭起、震聋发瞶的小说新境界!
值得说明的是,《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作为一篇探索性的作品,聚合着创作实践中太多的经验与矛盾,它的复杂程度令人难以想象。由于对作者创作背景及自身生活经验知识的阙如以及批评方法的局限性,或者说也由于时代本身的局限性,使我们至今无法对这一作品的各个方面作出满意的解释,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作为探索的尝试,《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也许并不成功,可这并不妨碍她成为一篇非常优异作品的可能,她本身的种种矛盾实际上都在证实并说明着张贤亮作为一名秉赋非凡的作家的出色与独特之处。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特色/《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思想及风格/《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简介/《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那是一段心灵扭曲的岁月。一个热血青年,因为写了一首诗,被划为右派分子,劳改劳教长达二十余年。长期的压抑下,他居然丧失了作为男人的能力,在新婚之夜,他沮丧地发现,他不行。妻子无法忍受,和书记有了一夜的偷情,却被他无意中发现了。在经历种种屈辱之后,他终于重新找回了冲动,成为了真正的男人。但是家庭最终归于破裂,女人永远无法得到她所创造的男人。故事的叙述
在故事的叙述方面,有一种阅读的快感。这种快感的造就源于两点,第一是黄香久这样一个从23岁到31岁的女子,从一出场到结局,都是一个美丽性感的女子,并且几乎是集中在身体方面的美。光滑,紧凑的皮肤,圆润的身体,正常的性欲,无论何时何地,作者总是在维持这这样一个女性形象。我们按照常人的逻辑,十分关心这样一位女子的遭遇。并且我们还得感谢作者,在混乱,丑陋的年代,为我们开辟了一个正常的审美角度。第二,就要说到男主人公章永磷,是一个时代的思想者,也是一个劳动的强人,并且还出现了偶尔的壮举,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以上两点是遵照一种英雄悲剧模式来塑造人物的,自古以来总是最有效的调动快感的叙事模式。更重要的快感(其实不如说是痛楚)还主要来自这两个人物的善良和恶毒。为了自己的欲望,可以不顾彼此的人生感受,但双方都是爱得真诚的。只可惜男主人公做了一回思想家才有的愚昧,自视其高,心胸狭窄,并且不去呵护女性的温柔,而女主人公真的是带着铁燎舞蹈,在一次性需求的探险中输掉了整个自己钟情至极的男人。这就是生活,现在回头看,它是一环扣着一环发生的,我们不能去追究什么,而生活只能如此,它是最正常的了。
创作背景/《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张贤亮顽强的欲以艺术之笔穿透世界的努力使他必然性地选取了这一看起来最具征服感的思想支点:性。于是,女人,性,便在他的这一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种过程,一种背景,一种话语的手段,他想藉此去超越生命的常规形态去寻求灵魂的宁静和精神的永恒,在自我的生命及几代人的生命中留下历劫难毁的精神路碑。但事实证明这并不容易。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痛诉“文革”悲惨命运的“伤痕文学”流行一时,张贤亮1985年出版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它第一次谈到了性压抑的问题。一个因右派而入狱,另一个因作风问题被劳改。两个人在劳动的麦田里避开看守做了半个小时的夫妻,再见面时已是8年以后。
张贤亮《绿化树》里那个一元化的、积极、质朴、向上的世界,那个充满诗意的浪漫的母体和福祉,现在变成了一个单调的世俗的氛围,变成了一个看不出任何内在逻辑性和诗意的“婚变” 的故事。张贤亮的思想在走出了《绿化树》之后,显然在这里走上了极端,一个由近乎单一的生命现象所筑起的感情堤坝,挡住了欲流向世界和心灵深处的水流,思想的力量开始迂回盘旋在语言的支架结构间,始终无法浮上故事的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