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行生态恢复,完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给珍稀物种提供更适宜的栖息环境,记者了解到,推动生产经营活动退出、实施生态补水和水环境治理、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完善基础设施等一系列举措正在北大港湿地全面铺开。
大力推进退耕退塘还湿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北大港湿地借助南部水循环工程,加大生态补水力度。“目前已经补水7800万立方米,新增有水湿地面积27平方公里,预计今后每年补水6000万立方米,让有水湿地面积保持在140平方公里。”尚成海介绍说,不仅如此,实验区内还规划建设3平方公里水质净化示范区,通过膜处理工艺,使水质达到Ⅳ类标准。
以大港油田为例,由于北大港湿地位于大港油田千米桥探区,而这里恰巧是油气资源富地。为保护湿地和生态,面对资源稀缺的困惑和油气宝藏的诱惑,大港油田选择关停油井,将抽油机从历史高峰期的34台减至现在的5台。据了解,对于其余部分企业占用保护区的情况,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妥善的解决方案,预计于2018年全部整改完毕。
连日来,随着气温走低,面对即将到来的水域大面积封冻期,姚庆峰对记者说,他们已经做了不少准备工作,比如投喂2万斤鱼苗和10吨玉米,防止水域突然结冰造成候鸟断粮。接下来,他们将与护鸟志愿者一起,做好对湿地落脚候鸟的巡护监测,为鸟类创造舒适的过冬条件。
天津网讯 天津日报记者 王睿 初冬的北大港湿地,深红的碱蓬草犹如一片“珊瑚海”,绚丽而深情;金黄的芦苇丛摇曳轻荡,舞动着自然的旋律。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致里,置身其中,一阵阵清脆的鸟鸣清晰入耳,接着,一个个跃动的身姿翩跹而来,网页游戏私服发布网,天鹅、灰雁、东方白鹳、白琵鹭、灰鹤……这些从远道迁徙经停湿地的精灵们或静卧、或嬉戏、或觅食,正悠哉地享受着冬日里的美好。
湿地保护进行时(二)
北大港湿地万亩鱼塘将更名为天鹅湖,相邻的老朱鱼塘更名为鹳栖地。图为在万亩鱼塘拍摄的各种天鹅。 本报记者 王涛 摄
学懂弄通做实十九大精神
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面积为348.87平方公里的北大港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完整,是本市面积最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每年春秋两季都会迎来数十万只珍稀鸟类。如今已记录到在此停歇的候鸟249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物种11种、Ⅱ级物种34种,素有“鸟天堂”的美誉。记者在北大港湿地采访了解到,眼下正值候鸟迁徙高峰期,据最新观测记录,目前在湿地“作客”的候鸟达60余种,近30万只,总量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作客”候鸟近30万只
优质的生态环境不仅造福人类,更是为了给鸟儿创造一片永续栖息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此,北大港湿地启动植被修复工作,目前累计恢复芦苇、碱蓬草等耐盐植物0.45平方公里,治理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1.6平方公里。“我们还在湿地装了86处电子监控,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同时成立近百人的巡护队,构建全天候、立体式‘人防+技防’监管体系。”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姚庆峰说。此外,为了让保护湿地和候鸟的观念深入人心,他们在保护区周边村庄、社区设立宣传栏153块、警示牌140块,实现警示牌入界、宣传栏入村、宣传单入户、宣传语入心。
构建“人防+技防”监管体系
“北大港湿地不仅是候鸟的乐园,也是一片弥足珍贵的生态宝地。保护好这片湿地,形成示范效应,对于建设美丽天津和生态滨海有重要意义。”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主任尚成海告诉记者,可喜的是,近年来,相关保护措施的力度和人们护鸟护生态的意识同步提升,助推北大港湿地正在成为美丽天津的标志性生态品牌和绿色名片。
针对保护区种养殖等生产经营活动,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湿地管理处负责人孙宝年说:“我们已经对湿地内农业种植、水产养殖、工矿企业、能源设施等生产经营活动和人工设施点位进行逐项核查,并依据《天津市湿地保护条例》和《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要求,将建立湿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确定补偿对象、补偿标准和资金渠道,大力推进退耕退塘还湿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