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社会心理服务融入脱贫攻坚工作,西平县依托网络公众平台开设《心理家园》栏目,通过心理专家访谈,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引导人们理性思考;在乡村依托智能广播“小喇叭”每天定期播放 “心理之声”,普及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常识;依托乡村文化大舞台,播放心理服务电影,开办“心理剧场”,使贫困群体改变依赖心理、懒惰心理和畏难心理,培养他们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定期与郑州全人心理科技研究院等专业机构合作,分时间、分批次对村级脱贫攻坚责任组和帮扶责任人开展社会心理服务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工作,让广大扶贫干部初步掌握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方式方法,开展心理问题筛查,促进贫困群众心理解困,使其融入社会,过上正常生活,提升贫困群众幸福感。
如何促进扶贫同扶志扶智工作深度融合,使贫困群众在物质脱贫的同时实现精神脱贫,bt网页游戏sf,今年以来,西平县以“扶贫先扶志和智、致富先治脑和心”为突破口,开展心理服务破解脱贫网页游戏私服推荐。
此外,西平县对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行定期整理汇总,由专业心理服务研究机构组织人员研究,进行统一解答,同时在工作开展中由心理服务研究机构组成工作小组进村入户进行实地指导,对表现出的常见问题,编制规范化、高效化的心理扶贫操作手册,使常见的心理帮扶工作流程化,提高心理扶贫工作的效率。(西平县扶贫办 牛齐瑞供稿)
(责编:常力元、王佩)
据了解,几年前,在西平县专探乡有这么一个“名人”叫小军(化名),一提起他,乡邻们讳莫如深、避之不及,就连亲戚朋友都不愿意和他打交道。小军出生在一个单亲家庭,父亲好吃懒做,是被奶奶一手带大的。自卑内向、孤僻乖张的性格,在外打工时总是爱跟别人起冲突,时长丢工作,并且因为寻衅滋事两次进了监狱。在他第二次入狱服刑期间,他唯一的亲人——年迈的父亲也因病去世,铁窗内外天人永隔,他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多年的牢狱生辉和亲人的离世让他变得更加的孤僻和封闭,觉得活着没啥意思,整天呆在家里睡大觉,一天只吃一顿饭,几天不出门,也不与邻里来往。
2017年5月份,根据小军的家庭情况,他被识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经过县、乡两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专业评估,被确定为心理健康重点关注人员——红色预警人员,纳入心理干预对象范围。西平县社会心理服务中心为他指定了专业的心理服务人员李勇对其进行心理帮扶。李勇根据他的情况制定了6个月的跟踪服务计划。心理服务使他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逐渐变的开朗起来,还经常跟来家里走访的帮扶人员主动开玩笑拉家常,主动把家里的小院收拾的干净整洁。更可喜的是,他主动要求帮扶人员帮他联系培训机构,希望考取驾照,并利用扶贫贷款按揭买车干滴滴打车或者是帮他联系一份工作,小军说:“我有的是力气,也不怕吃苦,还在造船厂干过几年焊工,有手艺,得干点事,不能老是坐在家里等政府救济”。2018年秋收秋种结束后,他凭着自己会焊工的技术应聘到西平县某机械厂工作。
通过前期的探索和实践,西平县在全县贫困户中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排查,为贫困户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由社会心理服务特派员和心理咨询服务志愿者做好工作指导,组织各乡镇村级脱贫攻坚责任组、帮扶责任人,对所有贫困户开展心理访谈+心理测评,运用心理服务测评系统,采取“自评+他评”的方式,对每一名贫困人员进行初步心理评估,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对初步评估出的存在心理问题人员进行二次评估,根据评估情况精准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将贫困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划分为绿、黄、红三个类别。对心理健康状况评估为绿色类别的贫困人员,由各级脱贫攻坚责任组和帮扶责任人负责,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并定期开展心理访谈,培育健康心态,强化正向激励,根据情况及时调整其心理健康级别;对心理健康状况评估为黄色类别的贫困人员,由专家团队指导,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制订具体方案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心理问题,并根据服务效果和心理评估情况,及时调整其心理健康状况标注级别;对心理健康状况评估为红色类别的贫困人员,由专家团队具体负责,心理服务工作人员配合,制订服务工作方案,一对一或一对多开展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并根据服务效果和心理评估情况,及时调整服务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标注级别。
自2016年被中央综治办确定为全国12个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联系点之一以来,西平县积极探索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西平模式”,形成了完善的心理服务体系,以“六进、六服务、六严控、六结合”活动为载体,把心理服务融入全县各项工作。其中,心理服务助推脱贫攻坚是西平县把心理服务工作与县委中心工作相结合的“六结合”的一项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