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主页 > 页游sf大全 >

豆瓣9.4,这群“不要命”的中国人不该被遗忘

赴会的海关官员李圭,遇到了同样来参观博览会的中国幼童。

豆瓣9.4,这群“不要命”的中国人不该被遗忘

中国幼童还组建了自己的东方人棒球队。


豆瓣9.4,这群“不要命”的中国人不该被遗忘

100多年前,清政府闭关自守,极其封闭。

“没受教育之前,就是自己过日子,接受教育之后,想到中国的百姓便无法忍受,我自己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就应该让我的同胞也有这样的机会。”

哈佛和耶鲁之间的划船比赛,一直是北美最为悠久传统的校际赛事,可耶鲁向来输多赢少。

留美幼童,大批进入美国名校学习

只有普通老百姓,才会赌一把。

这批幼童,日后成为活跃在中国各个领域的佼佼者,可孩子们再成功,也终究无法遏制王朝的覆灭。

豆瓣9.4,这群“不要命”的中国人不该被遗忘

豆瓣9.4,这群“不要命”的中国人不该被遗忘

这样的环境下,到底是谁能有胆魄和远见想出“幼童出洋”的奇妙点子?


他们之中,出现了一些我们今天或许熟悉的名字:

豆瓣9.4,这群“不要命”的中国人不该被遗忘


国内媒体写他们,“国家不惜经费之浩繁,遣诸学徒出洋,熟料出洋之后不知自好。流品殊杂,性情则多乖戾,禀赋则多鲁钝。此等人何足以言西学,何足以言水师兵法等事。”

这个人叫容闳(hóng),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毕业于美国名校的人。

容闳为留住幼童极力奔忙,多位名校校长也书写联名信极力挽留,严正否认学生们“未受其益,反受其损”的传闻,耶鲁大学校长在信中大力表扬中国学生:

回国后的留美幼童,被李鸿章派遣到天津参与洋务运动。

豆瓣9.4,这群“不要命”的中国人不该被遗忘

1881年,在经历了9年的留美生活后,除去提前回国、滞留、因病去世的孩子,94名幼童分三批被撤回国。

豆瓣9.4,这群“不要命”的中国人不该被遗忘

被历史裹挟

刚踏上异国土地的幼童们,对什么都感到新奇。

更让美国同学“绝望”的是,这些男孩不仅在课堂和体育场上光彩照人,还吸引了所有姑娘的目光,让他们甚是惆怅。

惊奇的不止是我们的中国孩子,面对这些穿着长衫长褂,留着快拖到地面的辫子的小少年,美国民众也忍不住对他们驻足围观。

中国留学事务局这颗大树的果实,就是这些学生,判断中国留学事务局是否成功,只要看看这些孩子都做了什么。

出自中国孩子之手的留言簿,总是中英结合,钢笔毛笔并用、图文并茂。

历史的滚滚长河中,他们只是王朝这个大机器中的一环齿轮,吱吱嘎嘎向前BT页游私服。

幼童们的优秀根本无处施展

容闳暗自立志让更多中国孩子来留学,可这个愿望,他一等就是18年。


3

留美幼童打棒球时的合影

梁诚,驻美公使,促成美国退还1500万美元庚子赔款;

有中国学生的地方,绝对少不了“优秀”的赞美。

在几个人的大力上奏中,朝廷有了回复:依议、钦此。

只有再翻开这一百多年前的黑白照片时,才发现这些面孔依旧稚嫩,那上面还有迷茫、有疑惑、有离家的哀痛、有对新世界的向往,这群国之栋梁天之骄子,在用一生践行承诺:

快拖到地面的辫子,貌似让美国人对幼童们的性别有点疑惑。

棒球场上,日后成为大清国外务大臣的梁敦彦是最佳投手,他投的球几乎没有被击中的可能。

迎接他们的,是同胞的排斥和冷漠。

幼童李恩富在自传中回忆,离家时,和母亲没有拥抱亲吻,只是四次下跪磕头,母亲试图保持开心,但眼里已满是泪水。

留美幼童曾穿过的衣服

幼童们被旧世界抛弃,被新世界遗忘

北洋海军1888年成立,大部分是赴英法海军留学的人才。

豆瓣9.4,这群“不要命”的中国人不该被遗忘

梁敦彦

这120名平均年龄12岁的幼童,就这样成了背负整个国家兴衰使命的第一批留学生。

孩子们答,“集大地之物,任人观赏,可以增长见识。那些新机器的好技术,可以仿行,又能增进各国友谊,益处很大。”

20世纪初(1905年),留美幼童命运突变,几乎成了洋务运动的陪葬品。

仅仅留学一年零五个月的幼童梁敦彦,在留言簿上写下过这样一首诗。

满口流利的英文,西方人的生活做派,却让他们的存在感在动荡社会中一步步消失。


梁敦彦的留言簿

豆瓣9.4,这群“不要命”的中国人不该被遗忘

据不完全统计,到1880年,共有超过五十名中国幼童进入美国大学学习。

他不是唯一有此想法的人,早有大臣向朝廷上书,要求撤除留学事务局,理由是:外洋风俗,流弊多端。

翻译成白话就是,国家耗费巨资送你们这些平民儿童留美学习,可谁让你们都是三教九流,性格乖张暴躁,天资又鲁莽迟钝。这种人怎么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怎么谈论军事兵法。

豆瓣9.4,这群“不要命”的中国人不该被遗忘

“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蔡绍基,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首任校长;

豆瓣9.4,这群“不要命”的中国人不该被遗忘

2

满心欢喜等待迎接的幼童们,什么都没等到

在历史的洪流下,留美幼童的个人命运随国家大局起伏,于动荡之中裹挟着前进。

有毕生为中国驻美公使馆工作的容揆(kuí);有中美两国文化交流的学者钟文耀

没见过那么高的楼,煤气、自来水、电铃,还有电梯,更想不通蒸汽火车到底是怎么在两条细细铁轨上行走的……


异国的文化熏陶,让他们愈发和旧教育疏远,和旧思想分离。

幼童们在美国接受了包括军事、航海、法律、建筑工程、化学、地质学、天文学、语言学等几乎所有科目的系统学习。

受到时任美国总统格兰特将军接见;与马克吐温比邻而居;总能在短时间内成为班上成绩最优秀的学生。

第一批留美幼童,无一贵胄子弟,80%以上来自与洋人有商贸往来的沿海地区广东



汉字书写挺拔有力,英文字体飘逸秀丽,绘画作品栩栩如生。

官员吴子登被任命为留学事务局新的正局长,他发现这些留学生对他没有一点唯唯诺诺,很震惊,认为这些留学生已经失去了信仰。

1

豆瓣9.4,这群“不要命”的中国人不该被遗忘


1942年,抗日战争,中国更是无人留意留美幼童的故事。

他们爱上了自由,意味着马上要失去自由。

虽然看起来格格不入,但这批孩子却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


可选谁去,又是个问题。


习惯国外生活的幼童们,开始踩到了危险禁区

曾国藩早就意识到西洋的先进,李鸿章更是激进,在寄往总理衙门的信里,甚至敢写出这样“震惊四座”的言论:

他们没有资格辩驳自己的优秀,被保守派唾弃,被新青年遗忘。

幼童黄开甲回到广东汕头老家时,仆人甚至将这个不会讲家乡话的年轻人拒之门外。

豆瓣9.4,这群“不要命”的中国人不该被遗忘

在“前清遗老、留学洋奴”的双重身份下,几乎没有人再想起留美幼童。

1940年,几乎再没人想起留美幼童。

邓士聪、陈巨镛

纪录幼童留美经历的纪录片《幼童》

李恩富、周传鄂


120个孩子,从离家的那天起,命运就已经不属于自己。


在外求学多年,乡音已改,故乡早就成了他乡。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11-2018 超变态网页游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