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民兵组织是黔江扶贫工作的一抹亮色。图为黔江区水市乡发动民兵预备役人员帮助贫困户栽种油茶。黔江区人武部供图
“我这里有个可以说明问题的数据,那就是黔江在册的所有退役军人建卡贫困户,在2017年都实现了脱贫。”该负责人眼中,黔江的退役军人群体经过军旅生涯洗礼之后,具备了自强、纪律、坚韧、荣誉感以及思维眼界开阔等特质,他们有的通过自强改变了家庭的困境,有的在事业有一定发展后还能带动周边人一起脱贫,龚星源就是其中之一。
在王贞六、龚星源等黔江退役军人眼中,“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务实精神是黔江人灵魂深处的底色,而军旅生涯的洗礼则能让这份底色,成为他们打造将来幸福生活的底气,而黔江也为进一步发挥退役军人在脱贫攻坚中的带头模范作用,由区人武部牵头,广泛发动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
7月1日,重庆黔江区黑溪镇胜地社区12组村民王贞六找出自己珍藏了40多年的退伍证,对到访者说:“我是1973年退伍的,虽然当过贫困户,但很快在就国家帮助下,靠自己努力脱贫了,我没有给部队丢脸。”
王贞六通过中蜂养殖脱贫后,还将自己摸索出的经验教给村里其他贫困户。图为王贞六找到一处花源后放置蜂箱。受访者供图
据了解,近年来黔江区积极发挥退役军人和民兵预备役人员优势,实践探索“造血为主、输血为辅”和“授人以渔、补齐短板”的精准扶贫路子,着力打造了一批“民兵党员示范户”、“民兵党员示范园”等民兵创业示范点,以产业带动与贫困户结对子帮扶等方式,带动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自主创业。
“被动承受不是黔江人的性格,双手向上也要不来幸福的生活,别人说我们不得了,那我们就好好干,最后干出一个不得了来!”龚星源说。
“活鱼逆流而上,死鱼才随波逐流。”龚星源说:“当年我们一家六口生活全靠父亲上班一个月40元钱,如果不自强,我的生活绝对好不到哪去。”
王贞六由于妻子体弱多病,网页游戏私服,大儿子重度残疾,家庭状况一直不好。“家里离不开人,打工也不敢走远了。”王贞六告诉记者,年轻时候他除了在家务农,就是到黔江或者周边的一些地方的施工队做爆破工作,虽然危险,但日子勉强还过得下去;后来因为年纪大,工地上的爆破工作也无法胜任了,生活就开始捉襟见肘起来。村里见他家生活实在困难,就在2014年将他家评为建卡贫困户。
今年55岁的龚星源在1987年退伍的时候就决意走出大山“闯世界”,从最开始的货车、出租车司机一路奋斗,到1998年龚星源筹钱创办了黔江区第一家出租车公司,后来又陆续注册开办了驾校、旅游客运公司等企业,解决了上百人的就业问题。
六旬老兵一年脱贫
“穷帽子不光荣。”不善言语的王贞六说。抱着这股不服输的念头,当时64岁的王贞六参加了政府组织的中蜂养殖培训班,并通过贷款等方式筹措资金,在家乡搞起了中蜂养殖;2015年,王贞六养殖的中蜂为他带来了6000多元的收入,加上老伴在家种粮养猪的收入,王贞六用一年时间就甩掉了他认为“不光荣”的“穷帽子”。
自强脱贫“先锋队”
“其实像王贞六这样的退役老兵一直是我们黔江脱贫攻坚工作的中坚力量。”黔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告诉记者,黔江是原红三军政委万涛的故乡,是革命老区,也是红三军入渝的首站,红色基因的传承让这里的退役军人群体体现出了更多的优秀特质,成为黔江脱贫攻坚的先锋队。
如今68岁的王贞六不仅成了四里八乡小有名气的养蜂能手,年收入能达到10多万,还发起成立了“黔江区担子坪中蜂养殖股份合作社”,毫无保留地为村里中蜂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并向村里一些因病、因残致贫的建卡贫困户赠送中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