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化
例如,三林崩瓜是浦东区级非物质遗产,瓜如其名,皮薄易崩裂,运输和储存颇有难度,去年通过盒马鲜生线上平台和配送体系,销售突破纪录;拥有二维码“身份证”的“南汇8424西瓜”去年在盒马鲜生开售后,为当地农户带来了每亩两千多元的增收,今年种植面积扩大了3000亩。
区域“总动员”
除了市级层面的合作,郊区也“各出奇招”。本月,崇明区农业农村委与本来生活网联合启动“绿色食品福利工厂”,在农产品销售、单位福利市场开拓、订单农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合作。新零售企业作为中间纽带,打造打包式产品组合、组团式消费服务,满足企业福利、团购促销的需求。
选育“尖子生”
“你们支持物流‘一件代发’吗?”“如果需求量大的话,能够保障水果品质和持续供应吗?”采购商们在询问产业概况、种植技术、经营情况后,介绍了各自对同类产品的采购需求及质量标准、包装条件、运输要求等。
早在2011年,浦东6家桃业合作社就发起成立了全市首家合作联社,而今已经形成南汇水蜜桃、南汇8424西瓜、南汇蜜梨、南汇甜瓜等四大品牌合作联社。
图说:精品高端、优质优价的申城水果深受市民喜欢 新民晚报记者 周馨/摄
“上海农业体量很小,走好精品高端的优质优价路线,打造一批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壮大一批农产品生产龙头企业、唱响一批地产农产品优质品牌,让更多优质绿色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小农业’也能做出‘大文章’。”朱敏认为,目前沪郊地产水果已形成“一区一品”“一镇一品”的栽培格局和特色版图,以区镇为主打造地产水果的产业联合体、品牌联合体,满足市民个性化、多元化、定制化、功能化的需求。
图说:优质的各种水果吸引力许多市民前来购买。新民晚报记者 周馨/摄
图说:优质的各种水果吸引力许多市民前来购买。新民晚报记者 周馨/摄
崇明区农业农村委介绍,前期对优质农业资源进行了排摸与筛选,重点加强指定供应基地的安全监管;再由需求方指定固定的农业地块,提交近期、远期的订单,生产基地负责按时、按质完成订单配送;当接到临时订单时,则由服务商调动农业基地间的农业资源,完成配送订单,把优质农业基地打造成单位和市民日常需求的供应基地。
图说:上海仓桥水晶梨。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摄
“地产水果好不好吃,专家、市民一起说了算。”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王秀敏介绍,专家从葡萄的果穗、果粒等外观指标,糖度、肉质等内质指标以及食品安全、追溯、包装等流通指标评分;市民则先“观”后“品”,从口感和风味选出“葡萄之王”。
去年,金山区推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金山味道”,今年则举行首届“金山缤纷百果节”,整合数十种优质瓜果,通过品牌带动农业产业转型发展,形成了“一葡二桃三莓四瓜”特色产业,包括“小皇冠”西瓜、“施泉”葡萄、“鑫品美”草莓、“皇母”蟠桃、“枫锦”黄桃、“多利升”西瓜等品牌,通过“金山味道”区域公用品牌矩阵,全面推介本地特色品牌农产品。
产地行
“评优的目的,不仅是选出个金奖,还要树立上海优质地产水果品牌。”市农业农村委产业发展处处长朱敏介绍,网页游戏私服,一是了解市场需求,优化种植业产业体系,回答农民“怎么种”的问题;二是促进产销对接,推动优质产品走向市场,回答市民“怎么买”的问题。“倒逼生产企业形成良性竞争,生产更优质、更绿色的水果,对于获奖的‘尖子生’,要引导企业扩大规模,形成品牌集聚效应。”
图说:嘉定葡萄采摘。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摄
盛夏,桃、梨、葡萄等地产水果进入产果盛期。上海是全球果品的消费主场,但不少本地尖货却仍然“养在深闺”,遭遇“市民买不到,果农卖不掉”的困境。
吃葡萄到底吐不吐葡萄皮?上海主栽葡萄品种有哪些?你见过葡萄的花吗?评选现场开设科普小课堂。6岁的黄子涵随家人一同前来,对新品种“日光红”情有独钟:“第一次吃到这么多种葡萄!原来吃葡萄真的可以不吐葡萄皮,还可以不吐葡萄籽。”
“采购商来到田间,零距离了解奉贤黄桃和庄行蜜梨生态种植的模式和理念。”奉贤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王平感慨,有些种植基地缺乏销售渠道,还需开拓市场“勤吆喝”,有些则已经积累了口碑并不“愁卖”,就希望找到理念相投的合作伙伴。现场,就有七八家“买手们”明确表达合作意向,正在进一步洽谈对接。
“我妈妈最喜欢吃‘南汇水蜜桃’,以前我们经常跑去浦东,现在看到市区有卖,特地赶早过来,没想到还是‘手慢无’。”市民石景灵加了周诗雨的微信,朋友圈里各种“田头美食”让她眼前一亮,“下次我就直接下单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