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向记者描绘了自己对15分钟健身圈的畅想:“大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强烈,有经常运动的同伴,附近有适合体育锻炼的体育场地,体育组织经常性地组织体育活动,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技能指导,有运动风险规避和安全保障机制,有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
上海市体育局官方网站可以查询面向群众开放的健身场所。
羽毛球爱好者在比赛中。(资料图)
相较于王俊,家在山东济南的李文要求不算太高,茶余饭后他总喜欢在小区里的花园里遛弯。不过让李文有些郁闷的是,小区一路之隔就是当地一所中学新建的体育场,但高高的围栏和紧闭的大门,只能让崭新的塑胶跑道和完善的设施伴随着黑夜“沉睡”。
笼式球场在大城市里颇受青睐(资料图:笼式足球推广活动启动仪式在鸟巢外场足球场举行。 王曦 摄)
西宁市民在全民健身示范点锻炼身体。(资料图 鲁丹阳摄)
但健身场地设施数量少、功能单一,难以满足群众健身要求的情况依然存在,大型场地设施建设有阻力、学校等公共场所涉及多方权益,协调难、开放难也是痛点。如何尽早实现“15分钟健身圈”,黄亚玲给出了她的建议——因地制宜,打造多样化、小型化场所。
上海体育学院教授郑家鲲告诉记者,经过近5年发展,“15分钟健身圈”建设不断完善。主要体现在:健身设施数量大幅增加,类型丰富多样;群众身边的体育赛事活动丰富多彩;体育健身指导服务不断完善;群众身边的体育组织不断健全。
如今,八里庄街道辖区内已经拥有5块足、篮球专项场地,60余套健身器材,其中包括还包括二代智能健身器材,此外,乒乓球长廊也已建设过半。同时,还在进行拆除私搭乱建,腾退出来的空间将用作小微健身公园的建设。
在北京生活的王俊是一位羽毛球爱好者,上学时,他便是学校羽毛球馆雷打不动的常客。但工作之后,去哪打球让他犯了愁。在某生活类APP上查询了一番后,结果让他望而却步。因为根据检索结果,条件不错的羽毛球馆不是很远,就是价格太贵。
在采访过程中,不少运动爱好者向记者提出了一个新的疑问:或许身边确实有适合的健身场地,但却无从查询。包括王俊在内的不少人只能借助于第三方应用,要麻烦不少。如何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健身场所?上海在这一方面无疑走到了前面。
事实上,很多二、三线城市即便建设了大型场馆设施,但实际利用率也不容乐观。“对于大众健身意识的引导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时间来酝酿,通过体育健身爱好者带动身边的人参与进来,逐渐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郑家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