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袋鼓起來的中國老百姓越來越注重旅游的品質。下榻高級酒店、品嘗精致菜肴,在江南小鎮的烏篷船上品嘗花雕、到普吉島蔚藍的海水下浮潛探索、到北歐的酒店看極光、在日本京都的庭院發呆……中國游客已從過去“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的走馬觀花式旅游,轉變成滿足不同需求的定制化、個性化旅游。不管是“像當地人一樣生活”的深度游,還是走街串巷滿足舌尖上的誘惑,亦或是在大漠雪山讓身體累到極致的徒步之旅,,旅游的方式雖然各異,卻都充分展現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不斷得到滿足。
今年的國慶假期,微信朋友圈裡少了很多打卡式的旅游照片,多了不少旅游過程細節的感悟分享﹔少了很多炫耀式的定位,多了不少對旅游地歷史文化的考究﹔更令人佩服的是,今年的朋友圈中有一群人早早就預訂了七天的自習室,充電學習……朋友圈是折射國人生活方式的一面鏡子,這些點滴的變化無不反映出國人物質文明的提高和精神文明的豐富。
年休假制度的完善讓國慶假期不再是出游的首選。改革開放后,我國假日制度經歷了幾次重大調整和改革,更充裕的休息時間不僅提高了生活的幸福指數,也讓人們有了更多自主安排的時間。根據自己的需求,採用“年假+周末”或者“年假+3天小長假”的休假方式錯峰出行,是不少年輕人的做法。現如今,旅游不再是節假日的“特產”,朋友圈中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發自世界各地的旅游感悟。物質條件不斷提升的中國人,任何時候都能體會到文旅融合,任何時候都能在“詩與遠方”中獲得幸福。
精神富起來的中國老百姓更加尊重知識和文化。過去,旅游這種略帶奢侈的休閑,除了留下“到此一游”的照片之外,對旅游地的文化歷史了解與感悟較少。如今,更多人有時間、有條件去追求文化素養的提升,把旅游當成為自己的精神生活“鍍金”。據某旅游網站發布的《2019國慶假期白領旅游偏好報告》顯示,76%的人表示會在出行前主動了解相關歷史文化,其中,11%的人甚至會專門搜尋書籍、視頻等資料進行深入了解。國慶期間付費自習室的爆滿,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人們更加注重自我的需求,已不再滿足於簡單、從眾的娛樂項目,追求知識、了解文化、提升本領成為主流。倉廩實而知禮節,不管是文化之旅還是在自習室過節,都反映出了國人在不斷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與充實。
翻開國慶期間的朋友圈,如同翻開了一本世界旅游的百科全書,有美景美食,有風土人情,有歷史文化,有旅途感悟﹔也如同翻開了一本學習心得,有讀萬卷書的感悟,有假期“充電”的體會。朋友圈切口雖小,但卻能洞悉社會變化,展現社會進步。這變化是全面小康即將到來的縮影,這進步更是中國夢不斷照進現實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