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我们开眼看世界,看到了世界的变化和发展,这30年里世界比中国想象的发展要快得多,世界发展平均水平甚至高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最突出的例子就是邓小平到日本访问,看到了日本的现代化,邓小平到日本的汽车厂去参观,问这个企业,你一个工人平均一年能生产多少辆汽车。经理告诉他说,我们平均起来一个工人一年能生产94辆。邓小平说,比我们长春汽车厂多93辆,我知道什么叫现代化了。
总结归纳:
从三个历史时期来看,它们是一脉相承,前后接续发展的。如果从第一个历史时期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战略指导之下,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计划经济,用了将近30年的时间,基本上建立起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保证了国家的安全,这是第一个历史时期。
武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
第一条就是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样的基本路线推进中国的经济发展。这是第一点,有一个强大的、有力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党的领导,这是我们的第一个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确实面临一个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怎么能够使我们在几乎没有剩余的条件下在国内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来支持我们的工业化,这是第二个非常大的问题。大家知道,苏联在工业化时期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有一个叫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一个说法,叫社会主义的原始积累: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资本不能靠对外掠夺、对外获取,要靠自己内部积累。自己的内部积累,因为工业化没有实现,这种积累往往要靠从农业里面提取。所以,在50年代,在1952年中国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任务转为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就开始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这时候明确提出我们要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也就是苏联曾经采取的工业化道路。这个道路的提出,与之相匹配的就是社会主义改造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改造和计划经济建立这样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应该说它保证了优先发展重工业下的资本集中使用和高积累下的社会稳定。
新中国初始的经济发展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的,而当时新中国成立以后,从经济发展的条件来看,遇到了两个非常大的,也是非常紧迫的问题。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迅速改变人民生活贫困的迫切愿望,特别是睁开眼看世界后发现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差距正在拉大的巨大压力,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在1978年以后突破传统思想束缚、推动改革开放的最大动力。
我们怎么样看待这个历史时期,现在应该说社会上还是有些不同的看法。因为很多人因为今天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是不是我们在50年代,我们搞计划经济,我们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做错了?有些人说,既有今日,何必当初?这种看法应该说它没有从当时历史条件出发,去看当时为什么实行这样一种改造和实行这样一种工业化的道路。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单从一个理论讲这个问题是很难讲清楚的。我们怎么样看待50年代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计划经济体制,应该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
我们70年的成就非常大,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十几亿人口的、经济非常落后的、人均资源非常匮乏的多民族国家,能够实现工业化,从世界历史全球来看都还没有过。但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任务,我们经济发展的目标,还没有完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继续搞好改革,继续扩大开放,继续优化提高我们的产业结构,争取在2049年变成世界上的经济强国。
这也使得我们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大了,反过来,世界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关注,因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向,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可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影响和变化,他们更敏感了。我们都知道,中国的2025制造业规划,我们2035年的现代化规划,都是要实现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是由现在我们在世界产业链中的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我们要实行绿色的可持续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在2012年以前,我们产品之所以能够走遍天下,我们成为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实际上是因为我们提供的主要是中低端的产品,甚至可以说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我们竞争对手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即同样处于中低端的国家,因为我们有人力资源优势和资源低价优势。但是,下一步我们的发展目标,是中高端产业,我们已经由过去的“跟跑者”向“并跑者”和“领跑者”转变,我们的竞争对手可能主要就是发达国家。这就使得我们的国际环境,我们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条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机制来发挥改革红利,通过科技创新来提高我们的竞争能力。
三十多年来,中国国民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3645亿元,猛增到2011年的47.2万亿元,增长了128.5倍,年均增长率接近10%。这不仅开创了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时代,也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