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杂技团60年打造“楚风汉味”
卓刀泉寺内僧人在卓刀泉井里取水
“关公卓刀为泉”传说世代相传
两区采取多项保护措施
如今,在日本大分市也建有高山流水轩,在法国波尔多市建有知音亭,德国、韩国等国家也建有古琴台。古琴曲《流水》已随美国“旅行者”号探测器飞出太阳系,在浩瀚的宇宙中赋予了知音文化的中国意蕴。
“伯牙子期传说”项目
周德平:优秀中青年杂技艺术家,是车技等节目的优秀传承人。
伯牙子期传说
2012年,该区以卓刀泉古寺为平台,主办了“关公文化交流”活动,以增强海峡两岸的认同感。为了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卓刀泉传说”,该区还将进一步收集、整理、记录和挖掘更多相关的民间故事,并建立档案数据库;打造“卓刀泉传说”文艺作品并搬上舞台;收集我省包括“卓刀泉传说”在内的“三国传说”,整理出版《湖北省三国传说民间故事集》;充分发挥卓刀泉寺武圣人关公的“忠”、“义”文化功能,促进两岸融合交流。
收集整理民间传说出版成书
今年,我市申报的“武汉杂技”、“伯牙子期传说”、“三国传说·卓刀泉传说”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对武汉意味着什么?
汉阳区为三镇之一,“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个核心故事发生在汉阳,并留下众多相关的地名:钟家村、琴断口、琴断小河、碎琴山、琴台路、知音路等。汉阳古琴台是“伯牙子期传说”的物质载体和纪念地,早在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就有了,现在的古琴台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我市著名的文化景点和游览胜地,也是省重点文保单位。
陈邂馨说:“这三个项目具有极高的艺术性、文学性、审美性,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彰显了武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城市形象。”
汉绣
传统舞蹈
中国杂技家协会研究部主任傅起凤是我国著名杂技史研究专家、文化部非遗专家委员会委员,她介绍,在游艺与杂技(Ⅵ)类非遗项目的评选中,一般都按单项评比,但也有一类叫“立体保护”,“武汉杂技”就属此类。
卓刀泉深约三丈,泉水淡碧,冬暖夏凉,味如甘澧,据传饮之可以疗疾。宋朝为纪念关羽,依泉建庙,称曰“御泉寺”。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楚昭王朱祯喝此泉水,极为赞赏,于是筑井台建井亭,并手书“卓刀泉”三字。更有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文赋、楹联等留存至今。
“卓刀泉传说”的物质载体是位于洪山区卓刀泉街伏虎山西南麓的卓刀泉寺,为洪山区著名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市级文保单位。
龙舞(高龙)
2014年,卓刀泉寺被评为洪山区十大名片之一。
为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伯牙子期传说”,两个区均采取了多项保护措施。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伯牙子期传说,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着广泛的分布和影响,武汉市的蔡甸区和汉阳区是该传说最集中、最丰富的区域,并以马鞍山和古琴台为中心向外辐射。
“伯牙子期传说”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以古代音乐人物为主体的传说故事,民间的相关内容很多,如琴断口、碎琴山、平塘古渡、琴台(伯牙台)在旧地名史书中均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