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以看到因为投资巨大而资源和空间有限,所导致的这样一些空间科学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实际上在卫星方面来说,同样也是这样一个道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比如说潘建伟院士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潘建伟院士这么一个有资源有名气的人,他花十年时间才把这事情干成,请问一个有名的科学家他的人生有几个十年。去年年底发的悟空探测仪,这个科学家等了三十年等上去,这实际上这些人已经是航天人里面运气最好的一波,他们毕竟上去了。
这里我讲两个我比较熟悉的案例。第一个案例是日本宇航员2015年,就是去年把他们的一台叫静电悬浮炉,这仪器是做材料加工的研究,大家想一下地面重力存在,任何的材料加工或者是研制的时候都必须用容器装起来,因为它一旦熔化了之后,如果没有一个容器的话会散成一片,这样的话就导致在地面去加工材料永远密度不可能是均匀,它的熔化结晶过程也不可能是均匀的。包括有一些材料都没法熔化,比如说熔点最高的材料是钨,钨的熔点是3400度,在地面你都没法熔钨,请问你用什么容器装这个钨。但在太空中我们把这材料悬浮起来因为没有重力,悬浮起来之后,我们就可以对它进行加工,而且不会受到各种情况的限制,而且加工出来的材料非常的完美。我们中国已经在做类似的技术而且比日本人做的更好。
以下是天仪研究院CEO杨峰在钛媒体T-EDGE 2016 年度国际盛典上的演讲实录,经钛媒体整理:
潘建伟院士这么一个有资源、有名气的人,花十年时间才把这事情干成,请问一个科学家人生有几个十年?
我接下来说的国际空间站,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建成了大概100多米这样一个规模,一共他们做了1120项实验,中国空间站将在2022年建成,因为我们起步晚,所以我们一开始规划的是近百项实验,这些实验实际上是我们在全国顶尖的科学家以及科研院所,征集了一千多份需求。然后最终征选最好的这近百项送上了太空。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就是某知名企业,他的太阳能产品做的非常好,重量轻、效率高而且很便宜,航天业内的产品达到1000美元一瓦,大家知道地面的太阳能是多少,是3块钱人民币一瓦,这是1000美元一瓦,这家公司很想进入航天市场,但是实际上这公司它完全没有机会上天,验证这东西,而且航天不会用没有经过验证的东西,所以这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接下来就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就是说宇航员上天到底是干吗去了?国家花了那么多钱造火箭造飞船造空间站把航天员送到天上是干什么的?未来用到哪?大家可能说太空旅游,美国有一个航天员在天上三百多天,天天秀各种照片,其实不是。其实他要在天上干很多的科学相关的事情,比如说这是可以看到航天员在舱外进行太空行走,我们国家第一个进行太空行走的航天员是翟志刚,不是杨利伟,翟志刚拿了一个固体润滑材料装置回来,这装置非常的复杂,复杂在哪一方面,首先这个机构它必须非常的坚固,它非常的坚固装在这舱外,无论火箭如何振动也振动不下来,而宇航员进行舱外作业地时候又因为戴着手套没有支力、没有重力,要求这个装置能轻松地一把抓下来,这要求它非常坚固又易于拆卸,这样一个矛盾的技术要求。这就是我们公司现在的CTO任维佳在当时的国家技术团队中负责设计出来的,所以这是一个非常牛的事情。
我们接下来干吗呢?我们的计划是在2年之内也就是2017年和2018年发射20颗卫星。20颗卫星什么概念?现在天上1000多颗卫星中国占10%,也就是200颗左右,GPS卫星24颗,北斗若干年建成32颗。中国2013年一整年发的卫星是19颗,但是现在我们两年之内要做20颗。
今天来到钛媒体来演讲我很高兴,但是知道这主题之后很伤感,因为我一直以为我是科学家,但是你们让我讲白日梦。为什么要干航天这种摸不着的事情?其实航天真正跟大家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可以这么说,在这个屋子里面所有的东西,以及你生活当中用到的东西,如果不是航天人直接或者间接参与发明,就是航天人推动了它的进步,比如说太阳能、纸尿裤、微波炉以及一些新的材料,各个方面其实都是航天人直接发明的。
也许有人会说,运气好赶上了好时机。你的二号卫星在哪里,我的二号卫星马上来,本来这个月就要发我的第二颗星,但是因为发射方的原因,导致了推迟了一个月,所以我的第二颗卫星将会在2017年1月份发射。有人会说你这个烧钱烧出来,投资人的钱反正不当钱花,在这儿我想说一下,我们年底大概盘算了一下,我们把所有营业收入和非营业收入加在一起,我们今年盈利了,作为一个航天创业公司,我自己都很惊讶。
摘要: 天仪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卫星,为这些科学家和企业、科研院所提供上天验证和科学实验的服务,把原来需要等待至少5到10年的时间缩短到1年之内,然后把成本降低几个数量级。更加让我兴奋的是,刚刚我说到的永远得不到机会的那个天体物理教授,马上就要跟我们合作,发他的卫星合同已经签,钱已经付了,我们现在正在造他的卫星。2017年我们就要把这颗卫星打上去,而且这颗卫星如果打上去,将领先NASA三年。
天仪研究院CEO杨峰在2016 T-EDGE峰会上
(原标题:天仪研究院杨峰:航天从不是摸不到的白日梦,而早已进入我们的日常点滴)
这大家可能觉得说我们玩的特小众,觉得这市场规模不大,其实我们面向的是一个300多亿美元一年的市场。2016年2月份我们还在做办公室的装修,6月份我们才拿到投资,但是11月份我们就把我们的第一颗卫星打成了。全世界没有人有这样的速度。
在2016 钛媒体 T-EDGE 年度盛典上,天仪研究院CEO杨峰在现场揭秘了这样“火箭式”速度背后的故事,他表示:
我来这里有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这航天员他在天上的时候戴着头盔,戴着厚厚的手套,他突然感觉到我鼻子好痒,怎么办?正确答案是“忍着”。接下来这一个问题就是,宇航员是一个密闭的环境,这时候万一宇航员放了一个屁,怎么办?答案还是“忍着”。第三个问题也是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航天员如果在宇航服里面想拉耙耙怎么办,这答案就不能是“忍着”啦,最近NASA向全世界征集一个idea,谁能够提出一个想法,能够让宇航员穿着宇航服把耙耙清理干净,奖励是3万美元,这个截止日期是12月20号,大家可以试试。
更令杨峰欣喜的是,这样一家航天创业公司在今年实现了盈利,证明了其在商业上的可行性,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商业航天市场巨大的创业空间。
天仪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卫星,为这些科学家和企业、科研院所提供上天验证和科学实验的服务。我们把原来需要等待至少5到10年的时间缩短到1年之内,然后把成本降低几个数量级。
杨峰在现场用了很多例子来说明航空航天对于基础科学、日用科学乃至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投资巨大而资源空间有限,所以大部分空间科学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以今年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为例:
钛媒体注:2016年,当大家的目光被马斯克的SpaceX、Facebook的卫星互联网所吸引的时候,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今年11月我国第一颗商业化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而它背后的创业公司去年才刚刚成立,今年6月才拿到投资。
我们再讲另外一个,这个教授是做天体物理的研究,他从NASA回来,这哥们回来之后他发现至少等到2025年才有机会去排队,现在连排队的资格都没有,他还不确定能不能申请到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