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伙伴网”:建立新型国际关系。从中美领导人多次会晤到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从亚信上海峰会到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从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推动与各方关系全面发展,开拓国与国交往的新路,形成了覆盖大国、周边和发展中国家的“朋友圈”。我们将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推动周边环境更加友好、更加有利,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和立体化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
世事纷繁,拎其扼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概貌如此。变局带来变数,变局也蕴藏着机会,这就是今天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坐标。
一部世界文明史,就是在不断变化中向前推进的历史。过去百年间,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两大阵营对峙、局部地区冲突、经济全球化、信息革命等种种大事变,但终未从根本上改变主要由西方国家主导世界的格局。放眼当今世界,国际格局加速演变、力量对比日趋平衡,世界秩序重新洗牌、科技进步一日千里,正酝酿着一场革命性变革,深刻重塑着世界的面貌。
谱写“新篇章”: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全球事务由各国人民商量着办。当前,全球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持续不断,气候变化、网络安全、难民危机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全球治理体系和多边机制受到冲击。中国将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高举多边主义旗帜,维护联合国权威和作用,充分发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世界经济论坛等全球和区域多边平台的建设性作用,为破解“全球治理赤字”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高举“发展旗”:积极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国是全球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最好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也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程中实现了多个领域的早期收获,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发展合作,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支持与帮助,累计向近17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4000多亿元人民币援助,派遣60多万援助人员,在增进近14亿中国人福祉的同时,也为全人类共同发展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彰显了中国负责任、讲道义、有担当的大国形象。
1949年10月2日,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苏联就立即断绝了同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关系,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来建交的照会,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决定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半个月后的16日,苏联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在中南海勤政殿,向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同志递交国书。以同苏联建交为开端,新中国拉开了对外交往的大幕。
珍爱和平是近代以来历经苦难的中国人民得到的宝贵启示。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悲惨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伟大斗争史。我们既遭到过英法列强的欺辱,也受到过八国联军的蹂躏,还经受过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践踏,饱受了外国侵略带来的痛苦和摧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法抹去的创伤和记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人民不愿意再看到战争,更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民族。
全球秩序调整推动大变局。现行国际秩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建立的,虽然存在诸多不合理、不公正的弊端,但对维护世界稳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有所下降,对全球秩序的掌控力不从心,现在的美国政府认为现行国际秩序让他们吃了“大亏”,企图推倒重来、另搞一套,不断“退群”“废约”,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秩序搅局者。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是坚定的国际秩序维护者,主张通过调整和改革,使现有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未来一个时期,“破”与“举”的角力将更趋激烈,给全球秩序的调整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
唱响“合奏曲”: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6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打造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合作平台。6年来,“一带一路”从“大写意”到“工笔画”,从愿景变为现实,推动了一大批项目落地生根,已经成为一条造福共建国家的开放与繁荣之路。截至2019年4月30日,全球已有131个国家、30个国际组织与中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面向未来,我们将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抓住关键性重大项目,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进一步走深走实、落地生根,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更大实质性进展。
《人民日报》( 2019年08月13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