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石的磨圆度来看,这些骨头没有经过长时间摩擦,骨骼外表仍很尖锐、粗糙,说明恐龙生活栖息地就在当地这个范围。很可能是毁灭性的火山爆发,导致恐龙灭亡后,洪水将恐龙尸骨移动,最终在龙骨涧一带沉积。”赵喜进说。
“从美学角度,龙骨涧及其相邻的涓河具有绝妙的、优美的自然风貌;从科学角度,龙骨涧具有突出的、罕见的地质结构;从保护角度,龙骨涧属于稀少的、不可再生的自然现象;从历史文化角度,龙骨涧具有众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和双遗产后,可以更好地保护化石资源,更好地发挥它在科学知识普及、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王克柏说。
(责任编辑:廖恒)
从2008年1月开始,赵喜进率领科考队展开第三次发掘,目前挖掘面积近1万平方米,发现大量恐龙化石,已确认的就有7个恐龙属种。其中有硕大的角龙、小巧的鹦鹉嘴龙、高大的鸭嘴龙、凶猛的霸王龙,还有角龙、甲龙、虚骨龙、秃顶龙等,有些属种化石填补了恐龙研究领域的空白。此外,还发现众多恐龙蛋化石、恐龙脚印。最让人兴奋的是,科考队竟在龙骨涧一个约20多平方米的范围内,发掘出比“巨大诸城龙”更粗更长的鸭嘴龙股骨、肱骨、肋骨、胫骨、肩胛骨化石,如此集中很可能源于同一具恐龙。这具“巨无霸”一旦装架成功,将令世界炫目!如此惊人的恐龙化石群,如何开发、保护?诸城市旅游局局长王克柏介绍,诸城在3次发掘中已耗费巨资,1997年建起江北最大的恐龙文化主题博物馆,馆内设6个展厅,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其中鸭嘴龙展厅专门展示“巨大诸城龙”。
赵喜进说,诸城不仅库沟、臧家庄、侯家屯3个地点有恐龙化石,在玉皇、西寨、西见屯、孙家黑龙沟、南朱解、罗合头、李家庄、小黑龙沟、南老村、小两河、下常旺铺、上常旺铺、唐家洼、张祝河湾、解家庄等26个村庄,均有恐龙化石发现,未来的发现可能更加惊人。诸城因此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龙城”。精神矍铄的赵喜进两眼放光:“我与恐龙打了一辈子交道,走过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恐龙化石发现地,像龙骨涧这样大规模的恐龙化石群,这么多的种类,这么高的富集度,还从未见过!它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已发现的曝露面积最大的恐龙化石群。”
赵喜进1935年生于山东莒县,少年时代生活学习在烟台,1955年由国家派往莫斯科大学,主修地质古生物学专业。在那里,他第一次见到了恐龙化石。此后近半个世纪以来,他一直从事恐龙及中生代地层学研究,与恐龙结下不解之缘,被业内人士誉为“恐龙王”。
距龙骨涧约五六华里,便是诗翁臧克家的家乡臧家庄。紧挨着臧老故居的,是另一个发掘现场。这是一个呈圆盘型的恐龙化石多层分布集群,3500平方米的区域内,集中了多层化石,已发现较完整的化石2600多块。
“鸭嘴龙为什么长得如此巨大?”记者问。
化石曝露面积世界最大
开发性保护亟待加强
“爬行动物的特点是不住地吃,不住地长,直到死都在生长。莱诸盆地自然环境优越,食物来源丰富,恐龙长得如此雄壮高大也就不足为奇了。”赵喜进说。
在库沟、臧家庄两个发掘点,诸城准备投资15亿元,变态网页游戏私服,规划6000亩,建设龙骨涧地质公园、文化产业园。首期采用恐龙的形状建设主场馆,主要展示世界规模最大的恐龙化石长廊、世界品种最多的恐龙化石集群、世界个体最高的鸭嘴龙化石骨架等,其中恐龙化石骨架展示将达100多具。同时,通过远古环境复原、声光电高科技再现、文化艺术展演等多种手段,把龙骨涧打造成集科研、科普、观光、休闲及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库沟恐龙化石长廊发掘现场
在享有“中国龙城”美誉的诸城,一个罕见恐龙化石群的横空出世,牵动了世人的目光。2008年1月迄今,古生物地质专家在诸城市第三次大规模科学发掘恐龙化石。结果显示:在龙都街道库沟村和臧家庄,发现的恐龙化石数量之多、富集度之高、种类之丰富,是目前世界上任何地区所无法比拟!
灭绝原因可能有四种
在赵喜进的工作室,记者见到4张恐龙生活场景模拟图,分别显示恐龙生活的4种区域:浅水区、河漫区、深水区、丘陵区。一张图上,丘陵叠翠,湖泊点缀,交错生长的阔叶、被子植物葱茏茂密,生活在浅水里的恐龙怡然自得地吃着蕨类植物。另外3张图,恐龙或在沙滩漫步,或在丛林徜徉,或在深水活动,四周长满橡树、银杏树、铁树等各种绿色植物。
1989年4月至1991年1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同诸城市组成科考队,在龙骨涧一带展开第二次发掘。经过近4年的发掘、修复、补配,于1992年5月合成一具高9.1米、长16.6米的恐龙骨架。这具目前世界上最高大的鸭嘴龙骨架,现陈列于诸城市恐龙博物馆内。科考队领队、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赵喜进教授将其命名为“巨大诸城龙”。同时,现场还发掘出与鸭嘴龙同时代生活的大批脊椎动物化石,如肉食龙牙齿、虚骨龙爪尖、鳄类牙齿和甲片、龟鳖类甲片等。
恐龙化石的修复车间坐落在城南。发掘现场产出的化石被裹上厚厚的石膏后运到这里,然后由专业人员小心翼翼地拆封、修复。在这里,我们遇到了正在指导修复、补配“巨无霸”的赵喜进教授。“我们计划在今年6月完成装架,这具恐龙骨骼高达10米以上、长约20米。我打算将其命名为"中国龙"。”
两次大规模科学发掘,共出土50多吨恐龙化石,装配起4具恐龙化石骨架。
“不管怎样,恐龙作为一种动物消失了,可同时,它可能演化成了其他种类的动物。”赵喜进说,虚骨龙化石里发现有类似羽毛的成分,也许虚骨龙是鸟类的祖先。
“恐龙尸骨既然是洪水冲来的,也许这些恐龙不是当地的?”
第三种可能是,因地球引力变化,北冰洋海水流到太平洋,导致温度降低,恐龙无法正常繁殖而灭绝。“当代试验表明,鳄类动物在26-34摄氏度所繁殖后代全为雌性,在34-36摄氏度所繁殖后代均为雄性。作为鳄类动物的"堂兄弟",恐龙在一定温度下繁殖的后代,也可能是单性。”
三次发掘带来三次惊喜
1964年秋,国家地质部第一石油勘察大队考察诸城地质时,被龙骨涧沟底裸露出的巨大龙骨留住了脚步,国家地质部地质科学院遂派出古生物专家前往发掘。3年的发掘结果令人震惊,多达30吨的龙骨被运回北京,部分龙骨被装配成两具恐龙骨架,分别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和山东省博物馆,其中一具骨架高8米、长15米。因其体形高大,被命名为“巨型山东龙”。经专家鉴定,这些龙骨是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的鸭嘴龙,而且是人类以前从未发现的新属种。更让人吃惊的是,数量如此惊人的化石,只是龙骨涧埋藏点的一小部分。
第一种可能是,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或火山爆发或地震,伴随着洪流爆发而集群死亡。龙骨涧南约3华里便是火山岩地带。“产出的化石中,混杂着的火山灰和砾石就是实证。”此外,在诸城文明史记载中,也曾多次发生过地震。从地质图上看,诸城南部地区为多震地区。
究竟什么原因导致恐龙灭绝?“恐龙灭绝的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4种假说,即小行星撞击说、气候变化说、火山爆发说及恐龙自身疾病等,我认为,莱诸盆地恐龙灭绝有4种可能。”赵喜进说。
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山东境内的莱诸盆地温暖湿润,植物繁茂,成群的鸭嘴龙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中、岸边。丘陵和山坡上,角龙、甲龙、鹦鹉嘴龙、秃顶龙等素食性恐龙和睦相处。不远处,巨大凶猛的霸王龙、小巧敏捷的虚骨龙等肉食性恐龙伺机侵袭。突然,一股神秘的力量导致火山爆发、洪水泛滥,莱诸盆地的恐龙家族横遭灭顶之灾,尸骨被洪水卷走或就地深埋。
还有一种可能,白垩纪晚期气候变化,裸子植物减少,被子植物增多。恐龙吃被子植物消化不良,会放很多屁。因恐龙稠密,恐龙屁使臭氧层变薄,最终导致气候变化,植物枯萎、恐龙灭绝。
生活在距今约7000万年前后的中生代白垩纪晚期的鸭嘴龙,属鸟臀目恐龙的鸭嘴龙科,因其嘴形似鸭嘴而得名,栖息于湖泊沼泽地区,是一种水陆两栖型爬行动物,以岸边的植物和水中的蚌类为食物。它前肢短小,后肢长且粗壮,趾间有蹼,可在陆地站立行走,也可潜入水中划水,由于没有锐利的牙齿、犄角、刺、坚硬的外壳等护身武器,遇到肉食性恐龙袭击时只能逃跑。鸭嘴龙是卵生动物,下蛋就像现在的乌龟一样,一般在湖泊岸边挖一个坑,把蛋下在里边,用树枝和叶子以及沙土埋上后扬长而去,依赖阳光孵化。到一定时候,鸭嘴龙会重新回到产蛋地,用喙把蛋壳啄开,让小恐龙破壳而出。
“从图上可以看出,恐龙生活的白垩纪,莱诸盆地四季如春、气候湿润、水草丰茂、风景秀丽,适宜各种恐龙生存。”赵喜进说。
4月1日,记者来到诸城市西南角龙都街道库沟村的龙骨涧发掘现场,这里距诸城市区10公里。发掘现场分两处,一处是库沟恐龙化石长廊,在长300多米、宽10米、均深4米的斜坡上,高低错落分布着3000多块巨大的恐龙化石,化石纵横交错,互相叠压,宛如一道浮雕式长廊。另一处是龙骨涧恐龙化石带,在长700米、宽200米的区域内,已发现化石2000多块。顺着时光隧道回到7000万年前,这些静寂无声的庞然大物如果还原成活体,如此众多该是多么令人心悸!
为什么龙骨涧的恐龙化石如此集中?“这些恐龙可能是群体生活,也许是在一起游移活动时,突然间遭到某种外力作用,然后被洪流集体冲积搬运到这里,尸骨被泥沙迅速填埋,与空气隔绝,从而保留下来。在搬运过程中,恐龙尸骸被洪水冲散了架。”
赵喜进说,恐龙化石在装架展示、研究利用的同时,要特别注重保护。挖掘或裸露的化石很容易风化,必须及时打上胶,并定期作防腐处理。“除建成室内陈列馆展示外,发掘的其它化石研究后,要及时回埋。”
化石是古生物学研究的惟一对象。通过它,人们可以恢复特定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行为特征、生活习性、生存环境。赵喜进也试图让这些冰冷无言的化石说出更多,并通过它们重返白垩纪,探寻诸城鸭嘴龙的生活。
第二种可能是致命瘟疫流行,恐龙传染疾病而灭绝。赵喜进的依据是,他在新发掘的恐龙骨骼上,发现了两块骨结核。“这不是骨骼本身成分,而是骨瘤,或者说是骨癌。”
王克柏介绍,诸城已选聘50多名专业人才和优秀大中专毕业生,组建了恐龙化石发掘、修复、科研3支队伍。目前,龙骨涧地质公园也正在积极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争取国家在科研、资金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硬件要投资,软件也要跟上。“恐龙发掘、修复、装架乃至研究,每一步都需要技术指导,这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需要掌握地质、生物、外语、摄影等多门知识,但现在研究和保护的专业队伍必须加强。”赵喜进说。
斗转星移,不知从何时起,诸城西南郊外一带的村民,在一条不知名的大冲沟里,经常会捡到一种奇怪的石头,模样像是骨头,碾成粉末涂在伤口上,伤口会迅速止血,而且不会感染。因为中药里有味“龙骨”,当地人遂把这条沟唤作“龙骨涧”。他们哪里想到,这些“龙骨”竟然是恐龙化石!他们更没想到的是,历经7000万年的无情分解风化,绝大部分恐龙尸骨早已荡然无存,仅有千万分之一的恐龙尸骨才幸存下来,演变为化石!
经专家论证,诸城地区晚白垩世地层发育齐全,化石的典型性、稀有性、代表性非常突出,是以大型鸭嘴龙类为代表的晚白垩世恐龙聚居地。 当地地质和恐龙化石对于研究白垩纪晚期恐龙大灭绝至关重要,对研究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也有重要科研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