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主页 > 页游sf大全 >

“为病人解除病痛,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医院的同事都说何秉贤身上有一股倔劲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何秉贤开启了自己的行医生涯。

原标题:“为病人解除病痛,就是我大的快乐

1956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的前身新疆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正式成立。当时的附属医院内科只有一个科,20张病床,8个刚大学毕业的住院大夫都是从全国各地分配来的。

五年美好的大学时光转眼即逝。1955年,大学毕业时,何秉贤在毕业分配表上郑重写下:“服从组织分配,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组织上决定把何秉贤这个优等生分配到条件艰苦、急需人才的新疆。

本报记者/晁瑾

1957年,何秉贤被选派到北京进修。两年学习期满后,他完全可以留下来,但何秉贤没有丝毫犹豫,“组织上送我来进修,是为了更好地建设边疆,为新疆各族人民群众服务。”

在同事眼中,何秉贤永远都是上班最早、下班最晚的一个人。对病人的询问,他热情耐心给予解释,处处替病人考虑,尽量让患者少花钱就能看好病。何秉贤说:“我只是做了很平凡的工作,我认为给病人看病,为病人解除病痛,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现在,何秉贤的学生大都成为新疆医疗专家或骨干,有的在国内知名医院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他的努力下,新医大一附院成长起来一批少数民族心血管病专家队伍。

今年已经86岁的何秉贤经常骑着一辆二六自行车,穿梭在新医大一附院的各个角落,看病、教学、科研……扎根新疆60余年,时至今日依然在为新疆各族人民的健康服务着。

60余年的行医生涯中,责任与温暖交织,病人从来都是他心里牵挂的亲人。他就是新医大一附院心血管病专家何秉贤。

返回新疆后,何秉贤负责心血管组,兼管心电图室。当年,他就做出了新疆第一份心电图。在新疆,他第一个开展了心导管等检查,成功安装了第一个人工心脏起搏器……

如今,何秉贤仍每周二、周五雷打不动坐诊,平时带队查看病房,会诊疑难病症,有空时就给年轻医生讲课、作报告。

——记自治区道德模范、新医大一附院心血管病专家何秉贤

那时,国内还没有系统的心电向量学专著,何秉贤翻遍图书馆里所有相关书籍,摘录写下数百万字笔记。1976年9月,凝结何秉贤十余载心血的《临床心电向量图学》由新疆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心电向量学著作。后来,何秉贤荣获我国心电学领域最高奖“黄宛心电学奖”,也是迄今为止西北五省区唯一获此殊荣的专家。

何秉贤常说:“在新疆,走到哪儿都有我的学生,这是一辈子最值得骄傲的事。”

如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何秉贤说:“听到这个消息,我觉得非常自豪,非常光荣。”

何秉贤是国内知名的心血管病专家,第一代援疆人中的一员,他创造了新疆心血管病诊治的多项第一,获得了我国心电学领域最高奖——“黄宛心电学奖”,一手创立了新疆的现代心血管内科。

何秉贤出生于浙江,18岁时在上海参加解放军,同年随军支援大西北,担任部队的文化干事。因为有文化底子,他参军一年后在西北地区统一考试中考上了兰州大学医学院。

为了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惠及更多边远地区群众,何秉贤更加注重对少数民族医生的培养。今年已有80余岁高龄的肉孜·阿吉教授是何秉贤的第一届学生,也是最得意的门生,他们是新医大一附院民族团结“一对红”。两人一起会诊、搞研究、唠家常……亦师亦友的两个老人几乎形影不离。

1月20日上午,一位白发红颜的老人走进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楼,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路过导医台,他放缓脚步,扭过头来叮嘱值班护士:“还是不要限我的诊号,基层病人大老远来一趟不容易。”

“为病人解除病痛,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在何秉贤60余年从医生涯中,他的脚步遍及了天山南北各个角落。骑马巡诊,他将先进的医疗技术送进偏远牧区;南疆义诊,他将细致的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多年临床一线的工作,让何秉贤深深感受到语言不通带来的不便。在工作之余,他一直自学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直到看病时能和少数民族病患进行简单沟通。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肉孜·阿吉也早已成为我区的心血管专家,他说:“何老师是医院的建院元老,用辛劳和汗水建设了早期的一附院。他非常注重对我们的关心和培养,有进修的机会都是优先为少数民族医生争取,还总是把他的笔记给我们看,与何老师在一起这么多年,他不仅是我的老师,更是亲人般的好友。”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11-2018 超变态网页游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