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主页 > 页游sf大全 >

《猩球崛起2》:猩猩之火,何以燎原

  上世纪70年代,《人猿星球》在欧美大众影视文化中红极一时,连续改编了4部电影,还推出了电视剧集和电视动画片,这也应和着当时的文化思潮:荷兰哲学家施坦恩·詹森曾在《女人为什么爱猿猴》一书中明确指出,20世纪70年代的大众文化中弥漫着一股“平等”对待类人猿、将类人猿人性化的气息,以至于当时有不少年轻女性走入荒野与猿类共同生活;到了1993年,“大猿猴项目”(Great Ape Project)开始实施,这个计划关注保护猿类的生命权等各种动物权利,无疑使得类人猿文化再次升温。在此基础上,2001年好莱坞推出了新版的《决战猩球》,2011年又推出了《猩球崛起》,时下上映的《猩球崛起2》正是前作的续集。

《猩球崛起2》剧照

  【看电影·《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

  1963年,法国作家皮埃尔·布尔在逛动物园时突发奇想,写出了轰动一时的科幻小说《人猿星球》,5年之后,这部小说就被搬上了大银幕——此前皮埃尔·布尔就曾写出过《桂河大桥》,拍成电影后豪取7项奥斯卡大奖,他的作品问世,自然会令好莱坞制片人趋之若鹜。

  《人猿星球》的核心概念就是猿类进化得比人类更发达,并且统治了人类的故事。置于当时时代大背景下,无疑彰显着对种族问题的隐喻——1963年正值黑人民权运动风起云涌之时,马丁·路德·金正是在这一年发表了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演说。而小说和电影里那些直立行走、把人类作为统治对象的猿类,似乎正好是现实的镜像对照:小说和电影里的人类角色主要都是白人,他们与猿类的对立,首先体现在外形上——这一点在2014年的《猩球崛起2》里依然得到了强化,极端反感猿类的人在与旁人辩论时,斩钉截铁地反问道:“你看到它们的样子不恶心吗?”此诘问一出,主张与猿类和平共处的人们登时哑口无言——虽然有点“政治不正确”,但现实的心理基础就是这样的,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狭隘的族群认同思想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猩球崛起2》剧照

  不过在科幻小说史上,设想动物突然进化成智慧生命并反噬人类的反乌托邦故事,《人猿星球》并非始作俑者。早在1936年,捷克作家恰佩克就写出了长篇小说《鲵鱼之乱》,书中描述了一种娃娃鱼,由于人类训练它们帮助采珠及从事水下建筑,这群两栖动物最后居然掌握了人类的技能,并拿起武器与人类作战,差点使得人类灭亡……《鲵鱼之乱》被认为影射了当时气势汹汹的法西斯主义,但就核心的科幻概念而言,《鲵鱼之乱》与《人猿星球》如出一辙。

   >>>>查全国影讯

  □图宾根木匠(影评人)

  《猩球2》的反派最终落在了猿类内部,一只猩猩杀害首领意图掀起人、猿战争,好在首领被人类救起,把叛将击毙,这才将一场惨烈的种族\物种战争彻底消弭。沿着《猩球2》的思路,故事无疑还将持续下去,已成智慧生命的类人猿们,BT页游,会与人类如何在同一颗星球上共处?这一命题充满了未知数。猩猩之火已经燃起(片中它们已经学会用火),成燎原之势想必是迟早的事。

  现实的心理基础就是这样的,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狭隘的族群认同思想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随着动作捕捉和CG等特效技术的发展,《猩球2》里各只猩猩的呈现愈发活灵活现,时过境迁之后,它们的智慧、语言能力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基本建成了一个原始社会式的部落组织,这也使得片中人类(还是以白人为主)与它们的交往总让人想起《与狼共舞》之类的情景——即使经过了世界大战的毁灭性洗礼,“文明”、“开化”的人类面对“野蛮”、“蒙昧”的猿类(野蛮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11-2018 超变态网页游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