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老城區、已建成居住區,如果沒有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或現有場地設施未達到規劃建設指標要求,要通過改造等方式予以完善。
“這樣有助於促進體育場館提高利用率和開發服務水平,提升群眾對場館開放服務的滿意度。”趙愛國說。
對於體育場地建設來說,用地也是個很大的問題。根據《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建設用地指標》,人均室外體育場地用地面積為0.30~0.65平方米,人均室內體育場地建筑面積為0.10~0.26平方米,但從各地的情況看,有關規定並未得到有效落實。在老城區,尤其是北京、上海這樣寸土寸金的地方,體育場地的用地問題更難破解。
另外,體育總局積極支持建設縣級公共體育場、足球場、門球場、社區多功能健身場地,支持地方利用現有公園增建體育健身設施,建設登山健身步道等場地設施。
“作為健身設施的一種新模式,智慧健身設施有助於提升健身的趣味性、科學性和有效性。”趙愛國強調。
從2014年開始,中央財政開始投入財政資金,分別按照補貼標准的20%、50%、80%,對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的1200多個大型公共體育場館開放工作給予補助。
原標題:組合拳解健身場所難題
隨著全民健身的推進,健身場地資源緊張的問題日益凸顯。豐富完善全民健身設施,解決群眾“去哪兒健身”的問題成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
雖然近年來地方各級政府對公共體育設施的投入不斷增長,但公共資金對全民健身設施的投入歷史欠賬較多,總體上投入不足。
提到體育總局在解決“去哪兒健身”方面做的工作,體育總局群體司公共服務處處長趙愛國首先強調了“頂層設計”,規章制度的建設。
目前,體育總局正組織編制完善體育公園、社區健身中心建設指引等技術指導規范,引導各地加強群眾身邊的體育設施建設,提升管理服務水平。而正在編制的《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准》,將落實全民健身的要求,實現15分鐘生活圈居住區與15分鐘健身圈有效對接,並在10分鐘生活圈、5分鐘生活圈、居住街坊各個層級配建不同類型公共體育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