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门,宋晓飞就直奔“春潮澎湃”展区去了,站在油画《南下——基层工程兵奔赴深圳特区》前,久久不愿离去,他也是来寻找记忆的。
17岁的刘雨薇还在念高中,他在李振飞的油画《春天的细雨》中,感受到了“老树催新枝”。之前她在历史书中看到过“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牌子,感受到变革和创新的力量。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高中生,如今她不用为物质生活发愁,而是要为自己的未来奋斗。“这句标语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拼搏。就像习总书记说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刘雨薇还说。
宋晓飞是一名90后退伍军人,他觉得画像上奔赴深圳特区的工程兵就是自己的写照。“他们穿着墨绿色军装,表情坚毅,大步向前,像极了当年我参军入伍的情景。”三年前,晓飞乐呵呵地走进部队,两年来,参与过不少次救灾任务,为国家发展按下加速键,体味着其中的酸甜苦辣。
展厅内陈列了265件美术作品,它们各自诉说着一段段值得铭记的历史,将人们的思绪拉到不同年代。
陆先生的女儿雯雯看着画作上的薯条,“还记得您当年第一次带我去麦当劳,那会吃一顿洋快餐是奢侈事,现在稀松平常了。”小孙女看着画作的最后一行,喊了句“小黄车”。
实习生 滕月琳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想
临近下午5点,展览即将闭关,一位老人拿着画板,站在国画《日日是好日》依依不舍地离开。她今年67岁,是一位退休干部,几个月前开始在老年大学学习人物画,“这画面活灵活现,名字起得也好。”她指着画中的女子,“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好时代,每一天都是好日子!”
展览中,也有不少反应新时代建设者的画作。油画《云之上》中,一名带着头盔的建筑工人单手扶着脚手架在空中作业。他衣衫敞开,露出黝黑的皮肤,身后的保险绳作为唯一的安全保障。“前几年帮我们家装修的农民工兄弟也是这样朴实的形象,天气非常热,他们却毫无怨言地努力工作着,汗顺着额头滴下来也没有功夫擦一下。”家住在国贸附近的李林茂说,农民工是城市的建设者,高楼大厦的建成有他们的汗水,平坦宽敞的马路也离不开他们辛勤的工作。
62岁的陆先生此次带着爱人、女儿和孙女一同参观,三代人一下子被中国画《四十年的温度》“击中了”。这幅图浓缩了中国从1978年到2018年的标志性物件——从代表深圳特区建设者的拓荒牛到北京奥运会场馆,从笨重的台式机到轻薄的笔记本,从QQ出现到微信的面世,无一不烙印着时代印记。
画面上的年轻人三五成群,拎着大包小包,努力挤上蛇口工业区的接站车。母亲掏出手机,边拍照片边对儿子说,“他们这是要去蛇口工业区参与国家建设。”如今,林晓梅的家乡已经从2.14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演变为前海蛇口自贸区,“家乡的发展变化,离不开这些人的功劳。”
作品《中国加速度》记录了中国近年以来火车的演变史,从最初运送原料的蒸汽火车到现在惊艳世界的中国高铁,改变的不只是外形,更是中国铁路的变革。“小时候来北京,坐的是绿皮火车,一天一夜才到,觉得首都真远。”在北京读研究生一年级的刘芳说,而现在,动车、高铁一次次提速,“和谐号”“复兴号”刷新着中国速度,缩短了到北京的距离。
一位在高校教授感慨道,自己除了没吃过“三鲜伊面”,其他的都亲身体验过,亲眼见证过。特别是最近几年,他也会和时尚的年轻人一样,用滴滴打车,用微信视频聊天,“自己生活的改变,就是这个国家的变化。”
7月27日起,“大潮起珠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在北京举办。这些作品以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及经济社会巨大变迁、人民生活面貌巨大变化为创作对象,生动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林晓梅听闻,特意带着儿子赶来,“改革开放初期离他已经很远了,更需要好好接受教育,我们的下一代,有责任了解这段历史。”
7月29日上午8点半,中国美术馆还没开门,来自深圳蛇口的林晓梅就领着8岁的儿子在门口早早等候了,他们要找“我们家那边的画”。在馆内转了好几圈,变态网页游戏排行榜,俩人终于在中国画《春潮》前停住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