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赵治海:改革开放给每个人开辟了发挥个人优势去实现理想的道路。有人成为企业家,有人成为政府职员,而我想做的,是从事梦寐以求的杂交谷子事业。研究的人少,干扰少,更可以安心研究。
就是这粒“种子”,被时代播撒在一片觉醒的土地,开启造福世界的梦想。
记者:一般科研人员注重把自己的研究做深做透,最近几年,除了科研,您也在关注市场和产业层面的东西。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记者:您还是很期待的。
赵治海:我们没放弃。我们相信,做好谷子产业,对于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的张家口乃至中国北方来说,那将是农业的一场革命。而且,改革开放的新气象,国家对科技的重视,人民对科技成果的期盼,激励着我们,必须向前。
赵治海:为了让乡亲们相信科技、多种谷子,这些年我不知道辗转了多少乡村地头。我腰椎不好,培训的时候在讲台上一站就是多半天,讲的时候不觉得,讲完就动弹不了,都是乡亲们把我架回宿舍。
记者:这些改革也让你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赵治海:我出生在农村,是吃小米饭长大的。小时候家里的日子特紧巴,每年开春,都能看到父亲掰着手指头算打多少粮才能养活一家人。那时的我就有个心愿,怎么能多打点粮食。这个愿望,一直激励我。
种谷子,锄草、间苗非常费工。我们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抗除草剂杂交种“张杂谷2号”,有效解决了人工锄草费时费工的问题。该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记者:当时全国有20多个省份、30多家单位在搞杂交谷子,后来多数单位放弃了。
赵治海:所以我们一直在考虑谷子的产业化问题。
“是谷子找到了我。”喜欢思考命运的赵治海说,“命里注定,我就是长在这块瘠薄土地上的一粒普通的种子,离开这块热土,我会水土不服。”
赵治海:有基于实践的大量研究,还有整个社会包括科技界开放的氛围,大大开拓了科研工作者的视野。我们根据现有的材料因地制宜注重效果,而不是唯“经典”,用“两系法”获得大幅增产。渐渐认识到,既然谷子有谷子的特性,就应该根据谷子的特点实事求是地来做。
我们的前景越来越好。别的不说,由于杂交谷子的贡献,从2015年起,张家口市政府每年财政拨付500万元用于杂交谷子研究,这是当地财政支持的惟一科技项目。
手持丰收的谷穗,赵治海笑逐颜开。(资料照片)
而且,杂交谷子最大的特点是节水。从生态的角度来讲,扩大谷子种植,有助于可持续发展。
好在这一情况没有持续太久。国家很快注意到了这一情况,不断出台政策,加大科技支持力度,科研人员地位不断得到提升。
赵治海:杂交谷子具有高产、节水等特点,随着谷子种植面积的扩大,谷子价格不稳,农民增产不增收,确实困扰着我们。如果卖不出去,就会打击农民种谷子的积极性。
改革开放给了人们机会,新时代让人梦想成真。
赵治海:在纳米比亚等非洲4国开展“张杂谷”示范3000多亩。而且,杂交谷子成为中国农业部和商务部支援非洲的农业首选项目,目前中非合作论坛“10+10”杂交谷子援非项目,已列入商务部和农业部重点考察对象。
赵治海: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这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谷子原产于我国,“张杂谷”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做储备粮,不受世界粮食价格影响,完全可以为中国粮食安全担当。
记者:让农民通过种谷子实现脱贫,怎么实现预期效益?
现在,国家又在不断完善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这是时代的进步,都是好消息。
记者:还有人通过互联网来解决销售问题。
赵治海:作为一线科技工作者,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让新技术、新品种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才是更大的责任和担当。
1982年,大学毕业的赵治海来到张家口市农科院。彼时,科学的春天已经开启。赵治海原来想研究小麦、玉米,那是当时的热门。但他服从分配,从此与谷子结缘。
记者:尤其在非洲很受当地欢迎。
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才是更大的责任和担当
记者:您对“杂交谷子之父”这个称号怎么看?
记者:但更有效的办法还是来自市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