舶来品:3D地画知多少
第三步,通过取景装置(一般是相机)进行观察,对画面进行调整修改。当中最重要的是添加阴影。万氏兄弟强调学习雕塑的重要性,因为学习雕塑能锻炼创作者对立体感的把握,这是完成3D立体画不可或缺的基础。
上周日下午,在“万氏兄弟”艺术中心,万以琚为小读者们细心讲解了3D画原理。经过简单的培训,小读者们跃跃欲试,在事先准备好的大型画布前,一本由万氏兄弟亲自创作的“大书”铺在地上,小读者们两人一组争先恐后地脱掉了鞋子,拿出自己随身携带的“作战工具”——画笔和颜料,趴在画布上,认真地画起来了。
第一步,是设计小型画稿。当主办方邀请万氏兄弟创作时,他们会到当地进行一番实地考察。“因地制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3D立体画对展览地的光线要求很高,同时也讲究立体画和周边环境之间的相互配合。
“万氏兄弟”:人也可以成为画作的一部分
小读者:趴地挥汗齐画“无字天书”
“万氏兄弟”——万以琚、万以珩,在广东创作出最大的3D地画《天空之城》、《快乐源泉》形式新颖,展现出了地画在中国的南北风格派系各自的风格,开创了国内3D地画的新形式。近两年,万氏兄弟创作了多幅3D地画如《阿凡达》在国内3D地画史上拉开了新一页,在国内引起了极大反响。2010年,“万氏兄弟”还曾受香港媒体邀请与世界顶尖3D地画艺术家Manfred共同为香港复活节做3D艺术画创作。
广州日报潮人类版暑期活动“双响炮”活动之一:“与达人艺术家一起创作大型3D地画”顺利举行
对3D地画稍有了解的人们会知道,3D地画其实是一个舶来品,英文名叫3D Street Painting。3D地画源自西方街头文化,已发展为一种成熟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最初是西方先锋街头艺术家表达自我、彰显个性的一种方式,又因为它颇具娱乐精神与诙谐效果、易于与流行文化元素相关联,加之场地开放,创作与展示过程都是在露天完成的,打破了民众与传统绘画艺术殿堂的隔阂感,因此很容易受到参观者的认同、喜爱与欢迎。
万以琚告诉记者:“3D地画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互动性,小朋友们在美术馆里见到的大师画作始终隔着一层玻璃,这会让他们有一种距离感。但是我们的作品就不一样,它没有那么多的限制,小朋友可以摸、可以踩还可以参与到创作中来。因为对于3D画来说,人站在其中所产生的视觉效果本身也可以成为画作的一部分。”据万以琚介绍,3D画入门其实很简单,只要有兴趣学,小到四五岁的孩子,到时成年人,都可以尝试。
2004年,一家设计公司曾向“万氏兄弟”展示一幅外国3D立体地画的图样,并问他们能否画出同样效果的作品。刚毕业不久的兄弟俩抱着好奇和尝试的心态,开始了对3D立体地画的探索历程。第一次做这个,完全是模仿国外的作品,虽然成品很青涩,但这种全新的体验却让兄弟俩兴奋不已,从此,他们便一发不可收拾,模仿、研究、创作、交流,7年来,他们渐渐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3D地画之路。迄今为止,“万氏兄弟”创作了50余幅3D地画作品。其中最大的一幅有1000平方米,名为《中国山水》,耗费了“万氏兄弟”半个月的心血。
3D立体地画除了在地面展示以外,还能应用在墙面和门等其他设计上,酒店和广告也开始运用3D立体画进行布置和装饰。据万以琚、万以珩兄弟俩介绍,3D立体地画一般画在画布上,也可以画在纸、石头等材质上。他们曾经尝试在木板和地砖上作画,但由于木板具有伸缩性而地砖容易掉色和损坏,因此效果并不理想。
撰文:嵇沈玲 实习生 罗晓庆 唐婳
万以琚说:“小朋友平时会读很多书,但是书本上的知识可能跟小朋友的想法会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干脆给小朋友们一本‘无字天书’,让小朋友们在从‘无字天书’里飞出来的书页上创作。这样的作品既有小朋友们的创意,又有我们专业3D画家创作的‘骨架’做支撑,从而让小朋友风格各异的创作呈现出一种3D画的整体性。”
小链接
目前,在国内较为圈内人熟知的3D艺术家是Kurt Wenner,一名享有世界声誉的3D街头绘画艺术家和建筑学家,其以使用一种叫做合成变质的投射画法在街道绘画和粉笔壁画上而闻名。2007年,他曾受邀在上海新天地太平桥人工湖创作一幅《旧上海的垂钓》(Fishing in Old Shanghai),展现了头戴斗笠的小伙和手持遮阳伞的女孩围坐着钓鱼的情景。他发明的三维彩色粉笔画被称为3D街头绘画或3D粉笔艺术,是一种给人带来假象和错觉的变体艺术形式,是传统直线透视学的一种新的传承,并运用空间几何学的原理在水平表面创造出独特的立体效果。而另一名来自英国的粉笔艺术家Julian Beever,他的作品看上去就像违反了视觉的定律,因太过逼真而被网友质疑其为电脑技术合成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