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向前 徐艺嘉
王树增的三卷本非虚构长篇《抗日战争》(2015年)创作周期长达8年,洋洋180万言。作品力求精准、客观地再现复杂丰厚的抗战历史,正视并尊重国民党在抗日正面战场中发挥的作用,“彻彻底底梳理抗日战争的每一寸时光,寻找民族心理发展历程”。
1987年军事科学院出版了三卷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因为这是正史,要对解放军的发展和战争作权威的论述,要顾及各个根据地、部队,所以只能作宏观的叙述。我突发奇想:能不能从细节入手,来写解放军的历史呢?
在战前谋划的过程中,中共中央军委领导和战区指挥员实行了军事民主,上下通气,择善而从。而蒋介石不与部将商量,经常越级指挥,使下属无所适从,与中共领导人形成了鲜明对照。
第一,战争是国共双方的大决战,没有事先注定谁就该胜,谁就该败。三大战役前的谋划运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阶段。就辽沈战役来说,双方统帅部都下了决心。蒋介石要东北国军全部撤离,毛泽东要林彪先打锦州,而卫立煌不肯轻易放弃东北,林彪则担心打锦州会孤军深入,造成被动。为此,毛泽东和林彪商量了半年多。国军部署了廖耀湘的西进兵团和侯镜如的东进兵团,设想让范汉杰坚守锦州,吸住林彪主力,然后两面反包围林彪。如果范汉杰能够坚守一周,黑山或塔山又守不住,战局真的难以预料。但是廖、侯兵团都没有全力以赴去攻击,而范汉杰仅仅两天就当了俘虏。这说明,上级运筹是一回事,底下执行又是一回事。统帅部的正确决策和各级干部战士的英勇顽强,二者缺一不可。
1988年我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读完了博士,穿上军装,来到北京西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被带进一个全新的领域。
这本书出版后,社会效果较好。郇中建编审提议以战区为单位,写一套完整的解放战争史。于是我继续承担了《华东解放战争纪实》和《中原解放战争纪实》的撰写工作。其余三本,华北、西北和中南战区分别由我的同事袁德金、金立昕撰写。当这套书出齐的时候,十年已经过去了。
《秋水长天》:孔立文著,东方出版社出版。
——军旅文学对于军队成长的抒写
人民解放军之所以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胜利走向胜利,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这支军队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以献身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己任。长征期间,红军将士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情怀壮志,征服高山大河、雪岭草地,粉碎国民党百万大军的堵截,胜利实现北上抗日的战略大转移。蒋介石被人民解放军赶到台湾岛之后,沉痛检讨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教训,认识到:过去的国民党军是一支“没有灵魂的军队”,“自然非走上失败的道路不可”。
当下的文学作品以何种角度切入历史,是对作家能否把握时代脉搏、梳理清楚时代肌理的重要考验。面对驳杂丰繁的过往,一些军旅作家用当下的视角写出了历史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