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主页 > 网页游戏公益服 >

【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77岁面塑艺人刘武戈:用指尖捏出梦想

640.webp (1)

  建议:加大盐城非遗保护力度

  “盐城非遗保护和开发,能丰富盐城人文资源,打造盐城文化品牌,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城市魅力,促进城市发展。”王登佐认为,盐城非遗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有关职能部门应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共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而为文化盐城建设添砖加瓦。

  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水浒108将”,被错落有致地摆放在一个仅有棋盘大小的木板上。走近看,你会发现每个人物居然还有神态逼真的面部表情。这是记者昨天在大洋街道盐海社区非遗陈列室里看到的面塑作品,它们的作者是现年77岁的老艺人刘武戈,据说老人这手绝活一捏就是37年。

  担忧:老手艺传承之路艰难

  上世纪80年代,刘武戈因伤从原市公路机械厂病退后,为了解闷经常外出散步。一次偶然的机会,路边的面塑摊子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像小孩一样,傻站在路边仔细观察。回家后,还嫌不过瘾,居然动手做了起来。

  2

  比如,那横眉竖目倒拔杨柳的,一看就知道是花和尚鲁智深;贼眉鼠眼的是鼓上蚤时迁、迎战猛虎的是武松、豹头环眼的是豹子头林冲等等,一看便能认出。据说,为了尽可能准确地刻画“水浒108将”人物形象,老人在半年时间里下足了工夫。

  37年来,比起一般人捏出来的面人表情千篇一律,刘武戈的这些面塑作品色彩绚丽、神形兼备,无论是服饰、表情,还是人物的眼神都透出鲜明的性格特点。

  盐城民俗专家、盐都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王登佐认为,通过广泛宣传使社会公众能够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是人类滋润心灵世界、值得倍加珍惜的精神家园。而抢救和保护处于困境中的非遗,更是时代赋予我们非常紧迫的历史使命,应该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的主动性、积极性。

  精彩:37年练就面塑绝活

  因此,王登佐建议,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保护、开发非遗的专门人才;成立各级非遗保护学会;建立盐城非遗资源数据库;争取多渠道投入,加大非遗保护开发力度;建立非遗保护长效机制。

  之后,他的作品《龙的传人》入选“第六届中国艺术节江苏省民间工艺作品博览会”展出。如今,对于77岁的刘武戈来说,面塑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不过,说到这门手艺,老人因为找不到徒弟,曾向社区党委副书记、主任陈熙袒露过担忧,“现在已经没人愿意学这门手艺了,如何传承是个问题。”

  1

640.webp

  经过反复试验、调配,刘武戈不仅逐步积累了经验,而且还掌握了蒸煮火候和原料的理想配方。不到两年,他就能用手指和竹篦等简易工具,瞬间塑造各种活灵活现的艺术作品。名气传开后,刘武戈曾于1999年,带上作品应邀参加盐城首届民间工艺展览会。,

  “我在糯米粉里加入盐和防腐剂,放适量水后,隔水蒸熟添加各种色素,加盐是为了让面更有韧性。”刘武戈说,“可能是我从小有点美术底子,看人家捏一遍,我就能记住。而且,脑子里想到什么就能捏起来。”

  “除了研究原著,还注意收集各种资源,当所有信息都经过大脑过滤一遍后,才正式动手捏面人。”不过,刘老表示,这些人物捏得都很费事,工序也特别多。比如,梁山好汉中排行第九、人称“小李广”的花荣,他的形象按书中说,那是“眉飞入鬓,细腰乍臂、能开硬弓”。

  3

  听说面塑这门手艺,三分靠指点,BT页游私服,七分靠悟性。出人意料的是,刘武戈并没有经过专业训练,靠的全是悟性。

  而在操作中,老人要先捏好射箭的样子,然后给他佩戴上盔甲和战袍,身形整体上要求直立挺拔。通常捏制这样一个小面人至少需要花两天左右。尽管工序复杂,但老人所用的工具却十分简单:剪刀、美工刀和一把细篦子。“捏人像时,无论是面人戴发饰还是穿衣裳,靠的是切、划、点、刻,工序上讲究的是‘巧妙’和‘一气呵成’。”刘老说。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11-2018 超变态网页游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