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丁尔纲的文章中曾提及茅盾神话研究的重大建树在于他对神话价值观所作的深入而广泛的理论阐述,这其间包括神话的本体价值观、历史价值观、哲学价值观、宗教价值观、审美价值观与文学价值观。所有的这一切都向我们展示了茅盾可贵的独立的学科意识。在文学活动的初始阶段,茅盾就主张学习外国,但他反对一味的摹仿,主张大胆的创造。茅盾通过对国外理论的吸纳,建立起一个属于中国自己的神话理论系统。从而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神话研究最系统,著述最丰厚的学者之一。
此外,在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的高有鹏的《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史论》一书中,设专章专节介绍周作人的神话研究。该书收录了很多详实的资料,为日后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1922年1月22日《自己的园地》载《晨报副刊》后收入《自己的园地》
1928年1月15日《自然界的神话》载《一般》4卷1号
附录一、关于茅盾周作人与茅盾神话研究论著、译著的介绍(一)周作人神话研究论著、译著时间表
1924年11月15日《卡特牟司和毒龙-希腊神话之七》载《儿童世界》12卷7期
1963年2月《古事记》(日)安万侣原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周作人、茅盾在晚年都曾再三提及自己的神话研究,可见他们从事神话研究的态度是十分严肃的。胡适曾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称为是"中国的文艺复兴",一方面,这是对西方文艺复兴的比附,另一方面,也是对这场启蒙运动意义的概括。我们都知道西方文艺复兴,掀起了对包括神话在内的古典文化的研究热潮,最终唤醒了人民的觉醒,求得了民族的解放。那么"五四"时期在追本求源动机的趋使下,我们的先驱者们也一定会将目光转向异域的神话,继而以此为参照,在对本国神话的研究过程中,探寻中国社会的出路。周作人、茅盾之所以如此重视自己的神话研究,正是因为这项工作承载了二人太多的梦想。因而在比较周作人与茅盾神话研究的过程中,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如前文所述,它需要我们贴近文本,仔细研读二人关于神话的理论著述,注意细节,不能凭空猜想、不能做人为的升华。通过对他们神话研究的探讨,切实把握以二人为代表的那代知识分子截然不同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取向;切实理解何以那代知识分子会对神话情有独钟,神话研究何以会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承担如此重大的使命,包蕴如此巨大的内涵。
1926年5月10日《〈古事记〉神代卷(四)》载《语丝》78期
1932年4月30日《姑恶诗话》载《鞭策》周刊1卷5期 后收入《夜读抄》
1958年11月23-26日《偷火神的故事》载《羊城晚报》
1934年3月《希腊神话(一)》载《青年界》5卷3号 后收入《夜读抄》
1925年3月7日《菽耳的冒险-北欧神话之二》载《儿童世界》13卷10期
1925年4月11日《为何海水味咸-北欧神话之六》载《儿童世界》14卷2期
还有在周若金的文章中格外强调了茅盾对于神话所下的定义。茅盾认为神话与传说和寓言是根本不同的,这就与周作人的认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相应的一系列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二人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来看待神话,研究神话的;为什么在基本问题上会呈现出如此大的差异性,这都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索的。"定义"体现着一个人对具体事物最基本的认知,最基本的考量。这绝不是态度问题,其间蕴涵的内容最为原初,因而更为需要我们静下心去仔细地查找资料,认真地进行比较。
郑振铎《汤祷篇》《东方杂志》1933年1月第30期1号
1922年2月12日《神话的讨论(二)-致赵景深》载《晨报副刊》
1925年1月10日《中国神话的研究》载《小说月报》16卷1号
1926年12月24日《希腊闲话》载《新生》1卷2期
1928年6月24日《神话的意义与类别》载《文学周报》6卷22期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第一讲《从神话到神仙传》《国立西北大学陕西教育厅合办暑期讲学讲演集》(二)西北大学出版部1925年3月印行
周作人神话研究的重心始终停留在对希腊神话的探寻。希腊神话中表现出来的神人同形、现世思想、中道之美,都与周作人自身的追求产生了契合,他以此来反观中国的现状,在小品文、杂文的写作过程中阐发着其对神话的认知以及神话对于中国思想重建的意义。茅盾则在日后的研究工作中,将重心从希腊神话转向了北欧神话,北欧神话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悲壮情调,荡涤着茅盾的精神,在他系统的理论著述中,我们也可以感知到他强烈的爱憎。二人同时关注希腊、北欧神话中"神人同形"的现象,不同的是周作人透过希腊的"神人同形"解读到的是对现世的肯定,这激发了人性的觉醒。而茅盾则从北欧神话"神人同形"的特质中,感受到了生活的悲壮,这就使人们获得了与黑暗社会进行抗争的力量。
1999年1月《希腊神话》阿波罗多洛斯原著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12年6月《童话研究》载《民兴日报》1912年6-7期
1922年6月26日《神话与传说》载《晨报副刊》后收入《自己的园地》
1924年4月10日《续神话的辩护》载《晨报副刊》后收入《雨天的书》
1913年8月《童话略论》载《教育部编审处月刊》1913年第8期
1959年1月29日《〈古事记〉引言》后收入《古事记》
1930年10月《北欧神话研究ABC》上、下两册 世界书局
闻一多《神话与古代文化》《闻一多年谱长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版
刘焕林在1997年12月20日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的《欧洲神话在茅盾小说中的投影》及吴向北于2002年4月、2003年2月、2003年4月连续在《重庆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的《姐妹神祗的瞻前顾后--茅盾〈蚀〉三部曲的神话模式解读之一》、《女神的失落与无奈--茅盾〈蚀〉三部曲的神话模式解读之二》、《神界的末日与重生--茅盾〈蚀〉三部曲的神话模式解读之三》等文,试图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来阐述茅盾神话研究在其具体创作中的应用。学者们都采用了剥茧抽丝的方式层层展开、一一对应,但感觉生硬,有时甚至缺乏说服力难以令人生信。他们并没有将茅盾的神话理论融会贯通,以至在研究过程中将茅盾的神话理论和文本创作一分为二,形成了理解上的断裂。但可以肯定的是,作者所选择的研究视角是非常有价值和开拓意义的,
1926年3月22日《〈古事记〉神代卷(三)》载《语丝》71期
1926年2月22日《〈古事记〉神代卷(一)》载《语丝》67期
此外,对茅盾神话理论进行研究的文章主要还有崔柳生于1990年5月在《社会科学探索》上发表的《从〈神话研究〉看茅盾的神话观及与人类学派神话学的关系》,丁尔纲于1991年5月在《东岳论丛》上发表的《论茅盾神话观的形成、发展、及其文化索源特征》,周若金于1994年4月在《山东师大学报》上发表的《论茅盾神话研究的贡献及特点》,以及1995年2月崔柳生在《广西教育学院学报》上发表的《茅盾的中外神话的比较研究》和刘锡诚在2006年1月在《湖北民族学院学报》上发表的《茅盾与中国神话》等文章。这些文章系统的介绍了茅盾关于神话的基本观点及神话研究的理论成果,将茅盾的神话观纳入到了茅盾整体研究的宏观格局中,并且注意到了神话研究与茅盾的世界观,特别是政治观之间的关系;与其治学方法的方法论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其美学观之形成、东西方文化探源之间的关系。由浅入深,向我们客观的展示了茅盾关于神话研究的探索历程。
1928年7月22日《北欧神话的保存》载《文学周报》7卷1期
胡适《读〈楚辞〉》《努力周报》1922年9月3日第18号增刊《读书杂志》第1期
1925年2月28日《喜芙的金黄头发-北欧神话之一》载《儿童世界》13卷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