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我后来去北京工作的期间,尽管工作忙、出差也很多,但却能真正静下心来读了些书,其中也包括教育哲学和与国内外大学史有关的书。我自己感到,那时候才算我真正开始自己的“精神阅读”。我这里指的是,不是一般的获取知识的阅读,而是为了提升自己精神高度的阅读。那段时间的阅读是沉重而愉快的!
我今天由此切入,谈一些我关于读书的感受。
从《1966-1970:暗淡岁月》你也可以读出陈思和老师从事现当代文学评论研究的逻辑必然。他在“《水浒》这部书”一篇中就讲到他家墙上贴满了“水浒”人物的香烟牌子,外祖父给他讲水浒人物并且以此做游戏,比如,外祖父说“九纹龙”,你必须能答“史进”,……。他的外祖父是老一代人,虽然文化水平可能不是很高,但是会读书,他给陈老师对“水浒”进行非常仔细的“文本细读”,而且从里面读出如,宋江和晁盖的真正矛盾在哪里?为什么要把某些人“逼”上梁山,用的是什么计策,等等。从文中我们看出,陈老师儿时的那些训练,几乎已经奠定了他未来的学术道路和基本研究风格。后来我在读了陈思和老师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研究和关于巴金的研究,等等,均可见得陈老师特别注意“文本细读”,我相信这对于文学评论来讲是极其重要的。所以陈思和老师有这么一句话,他说:“经外祖父的文本细读,梁山好汉传为美谈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内幕被揭开了,一切都变得十分可怕,难以接受。……”显然,细读和粗略地看《水浒传》是不一样的。在当时背景下,即使陈老师当时只有13岁,但通过阅读《水浒》已经感觉到了现实中政治路线斗争的复杂性。一个少年当时对社会大潮的观察可能是幼稚的,但这些记忆和思考一定是刻骨铭心的。我相信陈老师外祖父对他各方面的影响仍然存在。
然而,阅读终究能让我们的心智、人格更加完整。因此我有信心,只要有图书馆和有图书馆馆长去引导人们读书,只要我们为读书留出时间和精力,这个世界就不会倒下!
在本届读书节中,复旦大学图书馆评选出了2013年度读者借阅风云榜,为鼓励读者使用图书馆资源,活动主办单位对2013年度借阅册数最多的十位学生进行表彰。希德书院院长周鲁卫教授为获奖代表邢燚同学颁发了证书,并由鹿鸣书店特别提供了奖品图书。
复旦大学校长 杨玉良
克卿书院院长彭裕文教授从三位复旦校友,医学名家秦伯益院士、汤钊猷院士和闻玉梅院士的著作和理念出发,强调了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他提出了对“人文医学”概念的理解,认为医学也是人学,而人文是它的核心。作为克卿书院的院长,他阐述了书院建设的目标是要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的栋梁之材,四者不能偏废,而首要的就是人文情怀。他指出,书院要鼓励学生去讨论和思考,并引用高尔基的名言“学问改变气质”,来鼓励读者通过学与问来让自己变得更丰富而有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