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当时英国设置了哪些障碍?
王新建:驻港部队营区的确定涉及到中英双方当年关于防务问题的谈判情况。中国从1987年5月开始和英国进行香港防务问题的谈判,谈判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军事用地的移交。1994年,双方达成关于香港军事用地未来使用的协议。当时驻港英军共有39处军事用地,其中14处移交给未来的驻港部队,其余25处交给香港政府处理。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接收后按照军营的地理位置对其名称做了修改,去掉了殖民地色彩。
王新建:中央的考虑可以用八个字概括,一是体现主权,二是安全保障。据我了解,早在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之初,香港防务由中央负责这一立场是非常明确的,但有关在香港驻军的决策,有一个逐渐认识和形成的过程。在这中间发生了1984年的“驻军风波”。这个风波是由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一位领导同志无意中的一句话引起的,邓小平知道后非常生气。他在会见参加两会的港澳人士后对记者说,“你们出去给我发一条消息,讲这个是胡说八道。”小平同志郑重指出,除了在香港驻军以外,中国还有什么能够体现对香港行使主权呢?
环球时报:您认为从目前香港局势看,《驻军法》最有意义的内容是什么?
开放社会中的“隐形部队”
环球时报:一些香港反对派和异见人士反对修建中环军用码头,您怎么看?
【环球时报记者 吴 薇】香港反对派3月9日在铜锣湾一带征集市民签名,准备就中环军用码头用地一事向特区政府施压。自去年以来,香港反对派策划了一系列针对驻港部队的行动,包括之前冲击军营、焚烧军旗,以及要求“解放军撤出香港”。近日,《环球时报》记者就此专访了军事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王新建大校,他从1991年起就开始从事香港驻军法律准备工作并参与起草了《驻军法》。
王新建:部队进港快17年了,一直实行封闭式管理。我也看到有外国和香港媒体报道说,虽然香港有解放军驻扎,却看不到他们的人影。相比英军在港期间的大量曝光,驻港部队几乎是隐形的。驻港部队军官自己也讲,“在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里,我们实施的是封闭式管理,得了一个绰号‘隐形部队’”。前一段时间我看一个报道,说一名退伍女兵在香港呆了5年,只上过一次街。因此,普通香港市民平时接触不到军人,驻军几乎没有什么负面新闻,偶尔有也就是涉及军车交通肇事。
环球时报:您能否谈一下抹黑驻军的危害?
目前驻港部队的人数比原来驻港英军的规模要小,小平同志曾讲过,我们也不派很多人,有三五千人就够了。新兵驻港前在深圳基地训练一年,包括军政素质训练,了解香港法律和政治制度等。驻港部队最高军官可以到中将军衔。
环球时报:当时中央决定在香港驻军,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英国曾极力阻挠中国驻军香港
王新建:最早香港人不当兵、不承担军费是香港人自己提出来的。回归之后,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军队的强大,又有许多香港年轻人表示愿意当兵,这当然值得鼓励,未来如果实现的话对于他们增强国家意识、民族情怀和国防观念大有好处,但目前实行起来还有一些困难。一是香港人虽然大部分是中国籍公民,但国家的《兵役法》没有在香港实施;二是国家现行兵役制度是根据内地情况制定的,不完全适应香港的情况,如兵员的政治条件、征兵程序以及兵役机关等,这些规定都不适应香港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