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明入学那年,张鹏正在部队当汽车兵,贾向东还是一个农村娃。
连续5次获得全国劳动模范,2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次获得国家发明奖,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5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6次摘得日内瓦等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做过码头装卸工、机修工,担任过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上海市政府参事、华东师范大学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院长……
“我高中毕业10年了,工作以后就没摸过书本,我怕……考不上。”胡建明嗫嚅着。
35岁的贾向东确实已经是很多人的“师傅”。受邀为大大小小的技能比武当技术指导或裁判,前往各地技校传授焊接经验,这些经历让他认识了不少年轻同行,拜师学艺的人也蜂拥而至。不过,他不轻易收徒弟,“万一品行不好,影响‘劳模’这块金字招牌可不行”。
1992年,全国总工会在中组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原中国工运学院)创办了劳模本科班,从优秀工人中选拔干部,培养跨世纪后备人才。这意味着,来自基层一线的劳动模范有了免费读大学的机会。
结合课堂教学需要,学校还开设了“第二课堂”——定期组织劳模学员到实践基地、厂矿企业、基层社区进行实地调查学习,组织劳模大讲堂、党员知识竞赛,组织劳模学员参加大国工匠与国家创新发展论坛、大国工匠进校园等活动,不断扩展着劳模学员们的视野。
从“师傅”到“主席”
4年的大学生活,改变着劳模学员的生命轨迹。他们用亲身经历告诉学弟学妹:时代需要劳模,需要劳模精神。劳模要与时俱进,劳模精神要代代传扬。
工会主席沉吟半晌后拍板:“给你三个月假期,上个补习班。你是劳模,这点考试难不倒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