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主页 > 新开网页私服 >

定位“古昆仑山”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令“古昆仑山”面貌模糊不清的始作俑者是号称“史圣”的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司马迁写道:“《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可见,司马迁不敢相信《山海经》的说法,是因为张骞未探到真正的“河源”。司马迁的审慎并非全无道理。由此亦可知,司马迁才是疑古派的老祖宗!后世的顾颉刚靠怀疑司马迁的《五帝本纪》,杜撰出一个所谓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命题而暴得大名,成为现代“疑古派”的首领,为中华文明史探源设置了一道至今难以逾越的人为障碍,居然妄称贡献,实在有些滑稽。

5、“西次三经”中的“氾天之水”即今楚玛尔河流经楚玛尔盆地的宽广河段;“海内西经”、“大荒南经”中的“南海”,即今错仁德加(又名多尔改错或叶鲁苏湖),只不过当时的湖面宽广得多,其东沿应已接近楚玛尔盆地。

当然,在这么做之前,必须首先解答一个疑问:《山海经》所记载的年代,距今至少已六、七千年甚至更久,当时的河流地貌能保留到今天吗?

笔者首先从“河出昆仑”入手,找到了确切的证据。

十一、关于“炎火之山”位置的证据

(一)、黄河有三个源头,一为扎曲,二为约古宗列曲,三是卡日曲。扎曲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干涸;约古宗列曲仅有一个泉眼;卡日曲最长,有五个泉眼,流域面积最大,是黄河的正源。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卡日曲在与约古宗列曲汇合前,流向为北偏东——北——东偏北;与约古宗列曲汇合后,流向为东偏南,从扎陵湖的西南部入湖。可见,“海内西经”的“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完全是写实。

1、《山海经》中的“古昆仑山”,按照“两分法”,位于今天的东昆仑山中段;按照“三分法”,则处于中昆仑山的东段,涵盖东昆仑山的西端,大致相当于今雅拉达泽峰与木孜塔格峰之间。

4、“海内西经”中的“渤海”即今扎陵湖和鄂陵湖;“无达”即位于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的“黄河第一弯”。

“海内西经”言“赤水出东南隅,……西南流注南海,厌火东。”“大荒西经”言“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燃。”“西次三经”言“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南望昆仑,BT网页游戏私服,其光熊熊,其气魂魂。”笔者以为,“其光熊熊,其气魂魂”是指正在喷发的火山;“炎火之山、投物辄燃”是指喷发后的火山;“厌火”则是指火山所在的地方。总之,《山海经》告诉我们,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古昆仑山”附近存在着不时喷发的活火山。

“祁连山说”源自《汉书·地理志》:“金城临羌县西有弱水、昆仑山祠。”《括地志》注云:“在酒泉县西南八十里。”“祁连山说”的致命弱点是,祁连山附近没有黄河,无法与“河出昆仑”相呼应。

十三、前人寻找“古昆仑山”的阶段性成果梳理

关于“赤水”,又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因为中国境内绝非仅有一条“赤水”。最明显的例子,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曾“四渡赤水”,这一处“赤水”当然不可能是《山海经·海内西经》中的“赤水”。经反复推敲,笔者得出的结论是,“西次三经”、“海内西经”、“大荒西经”中的“赤水”指的是今楚玛尔河的上中游。

二在《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西南流注南海,厌火东。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昆仑南渊深三百仞。”

三在《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

一、引言

1、对中昆仑山库木库勒盆地内小沙子湖和贝力克库勒湖剖面的孢粉分析和炭—14测年揭示:库木库勒盆地在距今1.2万年前后,气候偏湿;约1万年至8000年间,干旱;8000年至5000年间,气候好转,较湿润;5000年开始又转入干旱。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星球地图出版社,2011年修订第3版。

笔者认为,“古黑水”即今格尔木河正源舒尔干河。

据《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晚新生代环境变化》一书介绍:

八、定位“古昆仑山”

三、“古昆仑山”即今中昆仑山东段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我们以常识为向导,以当代科技成果为依托,再次踏上探索“古昆仑山”之路时,终于发现,自屈原《天问》诞生以来,“寻找古昆仑山”这一困扰中国学者两千三百多年的命题,居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命题。自从伟大的祖先将那座位于中国西北部、有“四水环绕”的大山命名为“昆仑山”后,近一万年来,它的名字从来都没有改变过!“古昆仑山”的成功定位,同时也意味着笼罩在《山海经》头上的重重迷雾即将散去。《山海经》绝非叶舒宪先生定位的“想象地理学”,也并非袁珂先生定位的“神话学”,而是一部华夏先祖留给我们这些不肖子孙的伟大的信史!淳朴的古人绝不像后人想象的那么狡诈和饶舌,所谓“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命题注定将被彻底束之高阁,中华文明史探源也必将从此翻开崭新的一页。

摘要:利用高分辨率地图,依托中科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的研究成果等,结合《山海经》中的具体描述,成功确认“赤水、洋水、黑水、弱水、青水、氾天之水”等的当代位置和名称,从而完成了“古昆仑山”的准确定位,破解了“寻找古昆仑山”这一困扰中国学者两千三百多年之久的一个伪命题。

应用这一概念,《山海经》所反映的,无疑正是华夏民族的“族类记忆”。破译《山海经》,最可依靠的,恰恰只有《山海经》本身!对于这一点,就连“疑古派”的掌门人也并未加以否认,顾颉刚在《<山海经>中的昆仑区》一文中曾网开一面:“中国的古书在西汉时作过一回大整理。……然而,有一部很重要的古书却幸免于改窜,或改窜得很少,使我们得以认识古代正统派以外的真面目,这就是《山海经》,这是我们所能看到的地理书中最早的一部。”

此外,《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晚新生代环境变化》一书同时指出:“火山地貌的存在是最新地壳构造运动的明显标志,……第四纪火山活动正是青藏高原强烈上升的重要标志。……塔里木块体向高原北侧的挤压和消减作用,形成青藏高原上第二条俯冲带,它与印度块体向北插入陆内的俯冲共同作用,为青藏高原强烈隆起的主要机制。”如何理解这一段话呢,笔者以为,它明确告诉我们:在《山海经》记录的时代,昆仑山正在快速长高。换句话说就是,《山海经》时代的“古昆仑山”绝没有今天这么高,当然也没有今天这么冷,当时的环境应该适宜人类的生存。

Abstract: Based on high resolution graphic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comprehensive scientific expedition and combined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Mountain and Sea Classics, we affirm the modern locations and the names of “Chi-shui, Yang-shui, Hei-shui, Ruo-shui, Qing-shui, Fantianzhishui” , then accomplish the exact location of The Kunlun Mountains. Therefore, we break the false proposition of “Searching for The Kunlun Mountains”, which makes Chinese scholars confused for 2300 years.

3、“西次三经”、“海内西经”中的“洋水”即今车尔臣河上游(且末河)出山前的河段;“丑涂之水”即今车尔臣河沿沙漠边缘流动的河段;“大荒西经”中的“西海”,即位于今“大西海子水库”一带,只不过当时水量很大、湖面很宽。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11-2018 超变态网页游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