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主页 > 新开网页私服 >

中华善本在当代中国的保护与传播

  中国是一个古代典籍异常丰富的国家,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爱书、读书的民族。尽管因为种种原因,历代典籍遗留至今的十不存一,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存古籍仍有约19万种,其中仅保存在公共图书馆系统的就有2750万册,可列入善本的约有250万册。在长期的藏书、聚书活动中,古代读书人养成了鉴书、校书的传统,如西汉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征购藏书,必留献书人的正本,且只收先秦古文字写成的旧籍,内容“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宋人欧阳修读书,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清代乾嘉学者黄丕烈藏书专喜宋元旧椠,并自号“佞宋老人”。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书籍的选择形成了近乎相同的标准,都把目光投向了善本。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古籍的法规制度,对古籍进行集中调拨、统一保存,并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征集散落民间的善本,初步建立了以各级各类图书馆为主体的古籍保存体系,同时着手实施《赵城金藏》《敦煌遗书》《永乐大典》及西夏文献等一系列大型珍贵古籍的修复项目。为摸清家底,各大图书馆陆续编印了一批馆藏古籍善本书目,如《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书目》《上海图书馆善本书目》《复旦大学图书馆善本书目》《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书目》《武汉大学图书馆善本书目》《广东中山图书馆馆藏善本书目》《天津市人民图书馆善本书目》等。20世纪七十年代末,根据周恩来总理生前的嘱托,《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编纂得以启动,至八十年代中期完稿时,共著录全国图书馆、博物馆、文管会等981家单位的古籍款目6万余条,收书13万部。2002年5月,由文化部和财政部主持、国家图书馆承办的“中华再造善本工程”,采用仿真影印技术,分两期再造唐宋至明清时期的古籍善本1300余种,使之化身千万,分藏于全国各地。自2007年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以来,经文化部拟定,报国务院批准,我国先后公布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共12274部),日前第六批的评审工作也已近完成。2010年,文化部又启动了海外古籍回归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海外中文古籍的寻访、登记工作,并以回购、数字化等形式促使古籍善本回归祖国的怀抱。

  【“文脉颂中华·e页千年”中华古籍善本网络主题传播系列稿件一】

  首先,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借由古籍善本的传播得以传承。中华古籍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自身发展的历史,也记录了本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举凡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文学、艺术、伦理、医药、建筑、科技、礼仪、典制,无所不包。而善本之“善”,首在内容之善。现存古籍善本是无数历代典籍披沙拣金的结果,经历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淘汰过程,是中华民族思想与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的组成部分。屠呦呦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采用低温萃取法成功提取青蒿素,超变态网页游戏,从而获得举世公认的诺贝尔奖,就是明证。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个性与民族品格,如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仁义礼智信、爱国主义、民本主义、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知行合一等精神理念,也在一代代中国人对古籍善本的传读中得到继承,并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发展。

  再者,全民爱书、藏书、读书的社会氛围的培育有赖于古籍善本的多形式传播。古籍善本除去其承载的思想内容不说,单是带给人们的视觉体验就美不胜收。就版本类型来讲,有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石印本等;就版本工艺来讲,有套印、插图、饾版、拱花等;就装帧形式来讲,有卷轴装、龙鳞装、经折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无论是字体秀丽、纸张光洁、墨色青纯的宋版书,还是笔迹遒润、黄纸黑口的元版书;不论是雕镂精美、校雠精审的明代徽版书,抑或纸洁如玉、墨凝如漆的清代精刻本,都是绚丽多姿的古代版本文化遗产的“活化石”。随着《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实施和数字传播技术的成熟,善本阅读推广在全国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而古籍善本以其独有的文化艺术魅力,对于培育全民爱书、藏书、读书的社会氛围,作用无可替代。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切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指导下,光明网联合中国国家图书馆推出的“古籍善本·文明瑰宝”网络专题于5月15日正式上线,“文脉颂中华·e页千年”中华古籍善本网络主题传播拉开序幕。

  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正处于大好的发展时期。文化的实质即“人文化”,是人类的价值观念经由符号介质在传播中得以实现的过程。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而言,古籍善本很好地充当了这一“符号介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象征性的符号介质之一,它既有实在的物质形态,又有抽象的思想内容,还有无形的版本工艺。通过对古籍善本的征集、保存、修复、编目、影印及网络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也藉此突破时空的限制在全社会扩散开来,这就是古籍善本在当代中国传播的文化意义。

  作者: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文献学研究专家,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九届编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李明杰

  所谓善本,是指在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方面独具价值的古籍,包括年代久远、传世稀少的旧稿本、旧抄本、旧刻本,以及内容与形式俱佳的精校本、精注本、精印本。如果说卷帙浩繁的古籍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历史见证,那么其中的善本则堪称国之瑰宝。

  中华古籍善本网络主题传播将推出“百部经典”系列短视频、“中华古籍故事”系列动漫及专家深度解读文章。系列文章邀请权威专家撰写。文章将探讨中华善本在当代中国传播的意义和做法,系统梳理从唐至清历朝历代善本的发展、流传和重要影响,及其对当时文化和出版的带动作用。同时,对中华善本如何进行再生性保护和网络化传播提出中肯建议。

  其次,正本清源、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经由古籍善本的传播得以弘扬。古籍善本是对大量同书异本进行品鉴和校勘的结果。中国古代无论是在官方还是民间,对前代典籍都有“广勘异本,则善而从”的学术传统。官方如刘向等人对西汉政府藏书的系统整理、历代秘书监对国家藏书的校勘、历代石经的刊刻等,都是通过官定正本的形式,向天下读书人颁布内容权威的版本。私家校勘则由孔子的七世祖正考父创始,其风绵延至今两千八百余年而不绝,期间涌现的校勘家无以计数,其校书理念是“校书犹扫落叶,随扫随有”,因而永不止息。这种历代因袭的校勘行为,表面看是力图恢复古籍文本的旧貌,但背后透露的却是对事物本原的无止境的探究精神。今天的学者在得益于前人校勘成果的同时,也在经受这种治学精神的熏陶和养育。

中华善本在当代中国的保护与传播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Copyright © 2011-2018 超变态网页游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