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怕掉下去外,火车过了灵宝,还要防日本人的大炮,“一过灵宝,火车就开始闭气(不喘气),车上大人孩子也都不敢吭气,有时打来的炮弹就在火车头前边炸了,吓死个人”,海淑琴回忆说。
走到洛阳,是西行火车的起点,老东家却“辱没先人”地大年三十卖了闺女。洛阳,是希望的起点,却弥散着死亡的味道。
与王妙云的二姐一样被人从洛阳人肉市场买走的不计其数。如今93岁的崔永庆当时在郑州裁缝铺当学徒,听说日本人快要攻下郑州了,崔永庆一路辗转随逃荒人流逃到洛阳,“那时的洛阳就是个大的人肉市场,买人卖人都去那儿,就不敢想”,虽时隔几十年,崔永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感“心惊肉跳”。
免费火车,
老东家用“逃灾”二字安慰着一家老小,踏上了一条真正的逃荒之路。
逃荒始发地,洛阳成了大“人市”
本报记者与老人们在宝鸡座谈
除了座谈会,记者还在宝鸡市老龄委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找到了多名河南籍的百岁老人,一一到其家中采访,而宝鸡市豫剧团的近百名工作人员,也成为本报记者的采访重点。
提起这一段扒火车的经历,如今已80多岁的翟美莲说,“到死都忘不掉,经常会在夜里做噩梦时梦到”,老家在许昌长葛的翟美莲是家中的老大,下边还有好几个弟弟妹妹,大饥荒那年,家里已经好几天揭不开锅了,饿得连门儿都出不去的她有一天正趴在路边等去地里揭榆树皮的妈妈回来,一个远房表哥却来了,他骗当时仅十几岁的翟美莲说,“跟我走吧,我给你买火烧(烧饼)吃”。
冯小刚电影《一九四二》同题材纪实读本“河南大饥荒”的作者宋致新的父亲李蕤,当时在洛阳印书局工作,他曾用“大聚口”形容当时洛阳的人肉市场,“附近的大街小巷家家户户关闭房门,因为一开门,就有各种难民涌进,感觉难民要击破整个洛阳。火车站的货车没有盖顶,上面已经堆了货物的照样挤满了人。因为人多,很多人在车还没开动的时候,就像要掉下来,可是他们一动也不敢动,因为害怕到开的时候火车不等他们”。
叁
拿命换来的快捷
1913年出生的李德明就是乘这种免费火车一路到的宝鸡,家住武陟县杨城乡西司徒村的她当时已20多岁,结婚一年多的她与村里另外几十人结伴租了几辆大马车先赶到洛阳,当时的洛阳城难民如潮,每天只有一班火车开出,还要凭“难民条”,虽然有“难民条”,但由于李德明抱着一岁多的女儿,一连挤了10天才终于挤上免费火车。
王妙云和崔永庆直到现在仍不知道,洛阳当时人肉市场的繁荣,与陇海线的中断不无关系。因为战争,洛阳成为陇海线暂时的始发站,人们在无法向东延伸的同时,只有在日军的炮火声中偷偷向西,这也就是那么多难民涌来洛阳的直接原因之一。
□记者 朱长振 文 李康 图
这70年后的答案在冯小刚手里,却是瞎鹿母子、老东家婆娘、儿媳,还有无数不知名生命的冻饿而逝。
“俺姐就是在洛阳被人买走的”,王妙云排行老末,上面四个姐姐两个哥,“命苦啊,两岁上爹就死了”,王妙云说。
第一个发言的,是80岁的王妙云,住在经一路小区一楼的她还急着要去拾破烂,,“我赶紧说完走人”,几十年过去了,老太太仍一口地道的河南方言,她老家在河南偃师固县乡固县村。
11月的宝鸡市异常阴冷,12日这天,是个难得的艳阳天。上午10时,渭滨区经一路社区书记吴桂荣开始召集辖区内的9名老人开座谈会。
陕西省宝鸡市,是1942年河南大饥荒时河南难民的首选,如今的宝鸡仍有“小河南”之称,记者在当地民政部门的协助下,找到几十位当年从河南逃荒出去的亲历者,通过他们的多方回忆,再由记者查找档案、搜索资料,以期相互印证,还原当年那段尘封已久亦鲜为人知的河南难民逃荒路线图。
老人们围坐在冬日的阳光下,认真地听完了记者的采访要求,“主要讲民国三十一年大饥荒时从河南逃往宝鸡的路线,一定要真实,能回忆多少是多少”。
贰
武桂荣是经一路社区书记,她的父亲,也是大饥荒时从河南逃荒来到宝鸡的,因此,她对大饥荒那段历史并不陌生。早在抗战胜利60周年时,她就曾经组织辖区老人开过一次座谈会,“当时主要是讲抗日,但这些老人讲着讲着就不由自主地哭着讲起了大饥荒,我印象特别深,老父亲活着时也爱给我们讲这一段历史”,武桂荣说。
壹
据《洛阳市志》记载,是年(1941年),河南发生旱、蝗灾害。难民沿陇海铁路逃往陕西,沿途树皮被吃光,饿殍载道。洛阳火车站与南关为难民聚居点。
1942年的陇海线上难民如潮 (刘海永供图)
为了活命,王妙云的母亲把她16岁的二姐带到洛阳的人肉市场上,换回了6个榆树皮和着高粱面儿做成的饼子,这6个饼子,维系着家中剩余几个人的生命,“离家远远近近的榆树皮全被剥光了,地里旱得直冒烟,哪里还有啥能吃的东西?”母亲为了让她能保一条命,把7岁的她许给人家做了童养媳妇。